第四章 宜昌最前线(1940年3月~1940年12月) 荩忱不死(第10/12页)

他们同时用望远镜眺望对面,站着的侦察兵的视野也就更为开阔,认为对面的陆地并不是真正的河对岸,而是河中的一片沙洲。但是,卧倒在地的两名日军认为,望远镜里出现的陆地就是对岸。三人为此争吵不止。最后向上级报告时,少数服从了多数,也就是说,以卧倒在芦苇丛中的那两人的情报描述为准。

拿到“正确情报”后,联队长神崎哲次郎带着三百多人的先遣队在当日夜开始偷渡白河。

5月21日零点,黑夜深沉,白河滔滔,神崎拎着战刀带着三百多人来到河边,这里已集中了不少小船和筏子。

日军士兵拼命划船,向对面的陆地猛进。

日军很快就弃船爬上陆地,也就是他们认为的“对岸”,随即升起一颗蓝色信号弹,意思是告诉后面的大部队:我们先遣队渡河已成功,上岸了!

但就在信号弹发射升空的同时,一名冲在最前面的士兵怪叫一声:“不好!这里不是对岸,是河中的沙洲!”因为他跑了一会儿发现,怎么对面还有水?!

神崎联队长此时也发现了,他带着这三百多人冲上的不是白河对岸,而确确实实是河中的一片沙洲。神崎闭眼哀号一声:“完了。”

确实完了。

因为这片沙洲上,就有几根芦苇飘荡,没任何遮蔽物。而且,整片沙洲就那么大的地方,对岸的中国士兵根本不用瞄准,只要把所有子弹、炮弹都倾泻到沙洲上,就能保证射杀全部日军。

事实上也是这样。

就在日军“渡河成功”的信号弹升起时,对岸中国军队的枪炮声也响起来。

对岸中国士兵还感到奇怪:为什么这些日军登上沙洲后还发射信号弹?这不提醒了中国士兵向他们开炮吗?但想不了那么多了。岸边的步枪、轻重机枪、迫击炮组成密集的弹阵射向沙洲。

不到半个小时,登上沙洲的360多名日军士兵全部被打成筛子。那位联队长神崎哲次郎大佐,身中12弹倒毙在尸体堆里。

一次性击杀三百多日军,是非常大的战果。

河对岸狙击日军的是中国的哪支部队?有人称是湖北保安团。但是,枣阳陷落后,李宗仁已急调江防军周喦第75军驰援襄樊地区。第75军到襄樊地区后,又接调令,将该部转用于白河沿岸布防。从这一点捕捉的话,也许他们是周喦的部队。

第39师团长村上启作得知神崎等人全部阵亡后,半晌没说出话来。旁边的专田盛寿也不住地擦冷汗。他们心想:到底还是新上战场的“菜鸟”部队,三百多皇军死得太荒诞了。

那三个侦察兵呢?最后都被送上军事法庭。

虽然其中一个人当时判断对了,但由于没能“及时纠正”,也跟那两蠢货一起被送回日本坐了牢。

猪一样的队友实在太令人恐怖了。

第39师团受挫时,田中静一统领的第13师团继续向西北突进,一直打到距老河口十余公里处。

李宗仁陷入大焦虑。

紧急时刻,莫树杰派出第84军的两个团疾驰老河口,总算挡住了日军兵锋。

如果说一年前的随枣会战,李宗仁摸清了日军的部署,那么此次会战,日军的作战计划叫他难以猜透,此时整个汉水以东陷入了大混战。

这时候,日军内部在作战方向上也产生了分歧。

现在的战局是:第13师团保持着向各个方向机动进攻的势头,第3师团刚刚摆脱汤恩伯集团军的围攻而退守枣阳地区,第39师团在白河受挫后朝第3师团靠拢。在这个情态下,应山的第11军司令部作何打算?

圆部和一郎在犹豫。

他其实想在这时候收兵,甚至一度跟幕僚们说宜昌不在作战目标之内的命令。这跟会战开始前天野拟定的计划是相反的。

5月23日,已经成为中国派遣军高级参谋的井本熊男从南京赶来。

当天深夜,第11军司令部召开紧急会议。后勤参谋都同意打到这一步为止。他们认为,以前每次作战,都打半个月的时间,已形成定律,是黄金点,如果超过这个时间,很多问题就来了,比如弹药,比如粮秣。现在,作战已足足三周。仅枣阳兵站线被切断这件事就已叫他们手忙脚乱。三周下来,士兵也都累了。如果继续进攻,至少还得拿出一周多的时间,顶在一线的部队受不受得了是个问题。最关键的是,打击第5战区主力的作战目的已达到,所以没必要再西攻宜昌啦。

高级作战参谋天野正一极力反对。

天野观点简单,他特别提到一点:第11军是山海关内唯一一支野战机动部队,既担负着摧毁中国军主力的任务,又肩挑着战略攻击的使命。打到现在这一步,不顺势攻取宜昌,而仅因部队有点累就草草收兵,简直毫无道理。如果那样的话,趁早把第11军的任务交给别的部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