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宜昌最前线(1940年3月~1940年12月) 荩忱不死(第9/12页)

5月17日深夜,李宗仁突接蒋介石急电:“武汉敌寇的电台称张总司令已在宜城以东战死,情况究竟如何?!”

李宗仁大惊,立即派人打探。

5月18日,手下呈上了第33集团军参谋长李文田的报告,证实张自忠在5月16日下午四点前后,在南瓜店附近的长山壮烈殉国。

李宗仁闭上眼,半晌没说出话。

抗战之初,是李宗仁在南京进言,蒋介石才允许张自忠重回军队带兵。当时正是张人生最艰难的时候,所以,李是有恩于张的。抗战军兴,从徐州会战开始,张自忠就一直跟李宗仁征战,不想现在竟斯人已去。

李宗仁没抬头,问:“尸骨何在?”

手下答:“刚刚已被抢回。张总司令身上两处被炮弹炸伤,五处子弹创伤,一处刺刀贯穿伤。”

话音未落,司令部的参谋们都呜咽起来。

李宗仁再抬起头时,已泪眼模糊,缓缓说:“荩忱壮烈!”

同日,张自忠的遗体被运至快活铺。这一天,李宗仁致电重庆军委会和蒋介石,说现消息已证实,张自忠总司令已战死南瓜店。

蒋介石收到李宗仁来电后,惊愕悲痛,不能自已。随后,他亲自撰写电文,发向第5战区。

顷悉荩忱总司令亲临前线督战,壮烈阵亡!噩耗传来,痛悼万分。顾荩忱忠贞英勇,牺牲成仁,本其素志,光荣一死,炳耀千秋!惟在此抗战中途,将星忽陨,使国家遽失长城,损失过大,其何以堪?!此中追念素所信赖爱护之袍泽,不禁悲痛无已者也!至荩忱尽瘁抗日,功在国家,所有表扬抚恤诸事,自当从详拟订,呈请国府明令施行。其所部,请代中善为抚慰,务继荩忱总司令之遗志,益加儆奋,是所切望!闻耗仓猝,未能尽意。现荩忱遗体,已否寻得运回?其阵亡详情,均盼详报。

有人问:“张自忠战死,责任到底在谁?假如上边不下令叫他渡河出击,那他就不会战死。”但如果仔细想一想的话,这样的质问没有半点意义。

张自忠遗体被运至宜城公祭,后由荆门运转宜昌。过荆门时,建了衣冠冢,后又在宜昌再次公祭,随后上船,运往重庆。

5月28日,春阳暗淡,重庆朝天门码头,蒋介石亲自接灵。

蒋介石身后,是国民政府各部要员: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军委会副委员长冯玉祥、行政院长孔祥熙、考试院长戴传贤、立法院张孙科、监察院长于右任、司法院长居正、参谋总长何应钦、军令部长徐永昌、海军总司令陈绍宽、重庆卫戍总司令刘峙……

在当天下午的公祭中,冯玉祥抚灵痛哭:“荩忱已逝!荩忱已逝!”

蒋介石表情悲怆,声音哽咽。三年前在南京,媒体抨击张自忠时,蒋网开一面,把张打发回军中。从鲁南到徐州,张自忠表现出色,尤其是临沂一战,名震全国。现在,作为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战死疆场,这是开战以来的第一人。

蒋介石追思前后,又联想到抗战爆发以来的种种艰难与牺牲,不禁潸然泪下。

蒋介石身后的军政官员,很多人都悲痛出声。他们背后,是更多呜咽的重庆市民。

国民政府追封张自忠为陆军上将,将灵牌列入忠烈祠首位。

蒋介石题词:勋烈常昭。

李宗仁题词:英风不泯。

在延安,也举行了追悼大会,毛泽东题挽词:尽忠报国。

张自忠的老上级冯玉祥最后的题词是:荩忱不死!

战争结束后的1950年代,在东京,冈村宁次对来访的何应钦说:“您也许知道,我以前在北平认识了张自忠司令官,而在进攻汉口之后,不幸得很,我们在汉水东岸之战两相对峙下来。那个时候战事爆发,张先生勇往直前,挥兵渡河,进入我方阵地,唯遇我方因战略关系向前进击,他竟冲至我军后面战死。他之死,令我感慨无量……”

此时的日军第39师团,似乎不再是打大竹山时的新手模样,已经显得志得意满,与第13师团再次反转,向北顺势攻向樊城。

在樊城,第11集团军总司令黄琪翔正指挥刘和鼎第39军进行反击。莫树杰奉李宗仁之命,派凌压西第189师驰援。不成想,第39军战力不济,很快脱离战场,使第189师成为孤旅。但鬼子没敢入城,似想绕过襄樊地区,直窥老河口。

在接下来的5月20日,日军第39师团终于出事了。

他们偷渡汉水支流白河(源于洛阳白云山,经南阳,自襄樊汇入汉水)时,出现了八年不遇的戏剧性一幕。

傍晚时分,第233联队长神崎哲次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26期,鹿儿岛县人)派出三名侦察兵,在樊城东北20公里处白河下游渡口侦察渡河地点。对岸中国军队发现了他们,不时射来子弹。两个日军侦察兵卧倒在芦苇丛中。子弹不是很密集,零零散散的,所以另一个日军士兵始终站着,而没卧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