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内战:布林迪西,莱里达与底耳哈琴(第8/14页)
恺撒军被隔离
山区融雪造成的洪水将此二桥冲毁。由于水势高涨,无法行舟,而桥梁的修复暂不可能,恺撒军乃受困于辛伽与锡科里斯之间的狭地;这支部队及其与高卢和意大利的陆地道路也几乎亳无屏障地暴露于庞培军的攻击之下,后者渡河靠镇桥,或用卢西塔尼亚人之法,在浮皮上游泳而过。此时正值秋收前期,旧谷用罄,新谷未集,在两河之间的狭地上,迅即缺粮。军营中则实际已闹饥荒(小麦一罗马斗[1]价钱五十迪纳里厄斯),而危险的疾病也传染开来。左岸则累积了丰富的供应品与兵源——由高卢增援而来的骑兵与弓箭,休假归队的官兵,征粮回来的部队——总共六千人。庞培的优势兵力驱逐左岸的这支部队入山,造成重大损失,而右岸主力则只能愤愤地看着这场兵力悬殊的战斗。
如是,军队的通衢握在庞培部队掌中。在意大利,西班牙的报告突然中断,谣言蠡起,而离事实并不甚远。如果庞培部队拿握有利时机,必可将左岸恺撒部完全击溃,至少可以将其骗回高卢,而完全制御此岸,使彼岸的恺撒部绝无偷渡机会。但两者均未达成。那孤立的部分既未遭击溃,也未完全被迫回,而渡河的防止工作则完全交给河流本身去执行。
恺撒军重新会合
于是恺撒拟定他的计划。他下令在军营中用轻木框、柳条与皮带编成木筏,如早先布立吞人、其后撒克逊人在英伦海峡所用者;造好,用车辆运至原先的临时桥梁所在之地。就靠这些脆弱的浮木,部分人员未遭抵抗而达到对岸;未经多大困难将桥重新建起,与之相连的道路迅即肃清,亟需的供应品运至军营。恺撒巧妙的念头如是将全军换救于毁灭边缘。接着,战力远优于敌人的恺撒骑兵开始穿逡于锡科里斯河左岸之村野。比利牛斯山与埃布罗河之间,最重要的一些西班牙社团,甚至埃布罗河以南的数个,均转入恺撒一边。
庞培从莱里达撤退
庞培部队的军需源,由于邻近社团的背离与恺撒部队的征粮而大量锐减。他们决定退至埃布罗河之后,于是,急急在锡科里斯河河口下方搭建横越埃布罗河的船桥。恺撒意图切断敌军在埃布罗河的退路,将他们留困于莱里达;但由于敌军据有莱里达桥,因之他既不能派兵至该河两岸,也无法进犯莱里达。于是他的部队日夜赶工,挖掘水渠,以疏浅河水,使步兵得过。但庞培军的准备工作较恺撒军的提早完成。当前者已沿锡科里斯左岸向埃布罗前进时,水渠工程的进度似尚不足允许步兵涉过。因此只有下令骑兵过河追击敌后。
恺撒追击
但当恺撒的士兵在灰白的晨光中眼见自半夜即开始撤退的敌人队伍时,他们老兵的本能立即见出其战略上的重要性,因为这样的撤退必将迫使恺撒军深入远方敌阵。在士兵自动的要求下,恺撒乃身先士卒,率步兵涉水过河,尽管水深及肩,而幸无意外。时间正好。如果莱里达镇与合抱埃布罗河山岭之间的狭窄平原被庞培军越过,则其移军埃布罗河之举即再无法阻止。恺撒骑兵连连骚扰,庞培军却已到达山区五英里之内,而不幸,在从半夜启程行军后,在此已疲惫不堪,乃决定放弃其最初计划,不于一日之内抵达目的地,却半途扎营。至夜,恺撒步兵追及,亦在其对方扎营。庞培部本拟夜行军,因恐敌军骑兵袭击而放弃。第二天,两军均按兵不动,仅勘察附近村野而已。
庞培到埃布罗河的退路被切断
第三天清早,恺撒步兵开始穿越路边山区,以阻断敌军至埃布罗的退路。这次行军路线迂回,看似重返莱里达前的军营。因之未为庞培部队军官立即察觉。当他们看出敌人意图时,乃牺牲军营与行李,沿公路强行军,想在恺撒军之前到达山脊,然已为时太晚:当他们到达时,敌军已在公路上布阵以待。庞培部复图由陡峭山径翻至埃布罗,但为恺撒骑兵所挫,负此任务的卢西塔尼亚人部队溃散无余。
设若恺撒部与庞培部此时发生战斗,则结果必至庞培部全军溃灭——在前有步兵后有骑兵的态势下,庞培部已士气瓦解——而战斗的机会也有数次自行呈现,但恺撒不加利用,而尽量安抚其摩拳擦掌急于一战的士兵。无论如何,庞培部在战略上已败,恺撒不拟再损失自己的兵员,徒增两军仇恨。在他切断庞培部至埃布罗河退路的次日,两军的士兵即开始友善联系,谈判投阵事宜。事实上,庞培军的要求,尤其是军官的免罪,已得恺撒应允,而正在这时,佩特列乌斯却带着由奴隶与西班牙人组成的卫队至谈判处,将能够捉到的恺撒部下一律处死。然而来到恺撒营中的庞培军仍旧不予任何伤害而送回本营;恺撒仍然坚持和平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