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内战:布林迪西,莱里达与底耳哈琴(第7/14页)

更有甚者,护民官鲁西乌斯·梅特鲁斯反抗恺撒的一切提案,威胁道,如果恺撒的人想耗尽公库,他个人将起而卫护。恺撒不得不将这不可侵犯的人尽可能温和地置于一旁。不过,他总尽可能避免采取暴烈的手段。他向元老院宣布(正如立宪派不久前所做的),他希望借助最高机关做合法统治,但由于这个帮助遭受拒绝,他可以不用。

首都事务的临时安排 行省

于是他不再顾及元老院及合法形式,而指令次执政官马库斯·埃米利乌斯·雷比达为首都的城守,对服从他的各行省做了治理上的安排。即使在这巨人之战的混乱中,即使恺撒做了种种宽大的诺言,当首都的众民看到专制君主在他们自由的罗马挥舞着君主的权柄,看到他率同他的士兵打开国库的大门时,也内心有所凄凄。但人民的情感决定国事的时代已属过去。决定权在军团,受伤的情感已经并不算重要了。

庞培占领下的西班牙

恺撒急于重启战端,因为他不想放弃令他成功的先发制人的攻势。他的对手处境十分不利。庞培原想从意大利与西班牙夹攻,因恺撒的速战而遭挫折之后,庞培想前往西班牙。在那里,他的地位非常巩固。步兵达七个军团之众,其中有许多庞培的老战士,而卢西塔尼亚山区的长年争战则对官兵均有所历练。其军官之中的马库斯·瓦罗是著名学者,忠诚的党员;鲁西乌斯·阿夫拉涅乌斯则不论在东方或阿尔卑斯山,均有过优越战功;而马库斯·佩特列乌斯则是喀提林的征服者,强干而无畏。在远西班牙省,由于恺撒曾任总督,固然尚有拥护者,但地位更为重要的埃布罗省,则因对庞培的尊敬与感谢而与之有密切关系。二十年前,在塞多留之战中,庞培曾任司令,战后又曾将该省予以重组。

在意大利的大败以后,庞培最好的办法便是带领他剩余的部队前往西班牙,再率领整个西班牙大军回攻恺撒。但不巧为了挽救科菲尼乌姆,他在阿普利亚滞留过久,以致无法按原定计划在坎帕尼亚的港口登船,却改在阿普利亚附近的布林迪西。这个海洋与西西里的主人为什么不重拾其原本计划,现在已无从考证。也许是那些短视而狐疑的贵族不敢把自己交在西班牙军民手中;姑不论原因如何,庞培事实上是一直留在东方,而恺撒则有两条进攻的途径可取;他可以攻取在希腊组成而由庞培亲自指挥的军队,也可以攻由庞培的副官所率领的西班牙军。恺撒决攻后者。在意大利战结束后,他即召集隆河下河他最好的九个军团、六千骑兵——一部分是恺撒在凯尔特区域亲自挑选的,一部分是日耳曼佣兵——和相当多的伊比利亚与利古里亚弓箭手。

马西利亚反对恺撒

但他的对手也积极备战。鲁西乌斯·多米提乌斯在获恺撒释放之后,立即带同随员及鲁西乌斯·维布利乌斯·鲁弗斯至马西利亚(马赛),导使该城宣布站在庞培一边,并拒绝恺撒部队通过。在西班牙军方面,最不可信靠的两个军团由瓦罗率领,驻于远西班牙省,而阿夫拉涅乌斯与佩特列乌斯则率领最精锐的五个军团,由四万西班牙步兵、五千西班牙骑兵加强,向北进发。依照维布利乌斯所传达的庞培命令,他们的目标是要封锁比利牛斯山,以防敌人。

恺撒占领比利牛斯 莱里达的形势

同时,恺撒已到高卢,由于马西利亚之围对他产生阻碍,他立刻命令他在隆河的大部分部队——六个军团,另有骑兵——沿大道经纳波(纳博讷)去罗德,以便抢先抵达比利牛斯。行动成功。当阿夫拉涅乌斯与佩特列乌斯到达隘口时,发现均由恺撒部队所占。于是他们在莱里达(勒利达)布阵,此镇位于比利牛斯山与埃布罗河之间,距埃布罗河二十英里,在其支流锡科里斯河右岸,只在莱里达附近有一座桥梁可通。莱里达之南,山峦自埃布罗河右岸延伸至镇郊;北方则在锡科里斯两岸均系平原,平原之上则为小山,而莱里达镇便建于此山。

对于一支要被围攻的军队,这是一个优良的位置。但一旦比利牛斯山失守,西班牙的防卫战却必须退到埃布罗河的后方始可积极从事;由于莱里达与埃布罗之间尚未建立起安全的路线,而埃布罗河又未有桥梁,因之从这暂时的防御位置至真正的防御位置便没有安全的退路。恺撒的部队扎营于莱里达的上游,锡科里斯河与辛伽河之间的三角洲上,而此二河于下游莱里达之处会合。但攻势在恺撒到达以后,于6月23日才积极展开。在莱里达的城墙之下,两军数度决战,而各有胜负。然而,恺撒军的目标——攻入敌军与该镇之间,因而攫取石桥——却终未达成。因之他们同高卢之间的联系便只能依赖于锡科里斯河上游十八或二十英里处匆忙搭起的两座桥;因为在莱里达城边水势太大,无法架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