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选出奥古斯都,造就罗马永恒的荣耀(第8/13页)
当然,所有措施的核心是加强专制皇权。韦帕芗知道,无论罗马帝国治理得多好,如果他作为皇帝的权力削弱了,那么一切治理也会变得毫无意义。为此,他迫使元老院通过《全权法》,让元首获得最广泛的权力,并整顿军队,严肃军纪,规定各地驻军在行省招募,分别轮流在本省之外地区驻屯,避免本地军人割据分裂。
经过韦帕芗的努力,罗马帝国不仅稳定下来,渡过了面临分裂的难关,还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复苏。这对罗马帝国的未来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福音。韦帕芗作为罗马帝国第二王朝的创建者,对统治政策的调整,为维护罗马的统一和未来的发展,是做出了积极贡献的。
4. 在帝国黄金时代,皇帝是通过禅让传承的
韦帕芗死后,他儿子提图斯·弗拉维乌斯·维斯帕西亚努斯继位。提图斯有较丰富的军政经验,继续承平之治。但遗憾的是,他在位三年(79年~81年)即死。其后,他弟弟图密善继位。
图密善是在父兄庇荫下成长的庸碌之辈。正因为没本事,图密善就特别喜欢彰显自己的本事,非常刚愎自用。为了突出他能超越父兄的才干,他以主上和神自居,诛杀无度。最终,他在公元96年死于政变之中。
图密善的死,使罗马帝国突然刮起一股民主之风。罗马元老院在宣告图密善为人民公敌的同时,推举旧贵族元老出身的涅尔瓦为皇帝。他们希望以拥立一个这样德高望重的人而开辟新的贤主之治。这是罗马帝国建立120多年来少有的一次民主决策,也显示出部分罗马人对此前的罗马皇帝失望。只不过,不可能再回到共和国了,他们只好寄托于选出圣贤的皇帝领导罗马继续实行帝制。
贤德的涅尔瓦只做了三年皇帝(96年~98年)即死。他没有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择贤立之”,以顺应罗马人渴望出现贤主的愿望。涅尔瓦禅位于身边最有经验的助手图拉真。图拉真比较贤能,当了20年皇帝(98年~117年)后,也学涅尔瓦“择贤立之”,传给助手哈德良。哈德良也不错,当了22年皇帝(117年~138年)后,也模仿前辈,“择贤立之”,传位给助手安东尼·庇护。安东尼政绩斐然,当皇帝时间也比较长——24年(138年~161年)。依旧按照老规矩,安东尼“择贤立之”,传位给助手马可·奥勒留。马可·奥勒留当了20年皇帝(161年~180年),但是死后一改近百年的传统,儿子康茂德即位。康茂德当了13年皇帝(180年~192年),最终成为另一个尼禄,被推翻,终结了罗马帝国“帝位禅让”的黄金时代。
在某种意义上,帝制和共和制是相对立的,但在罗马帝国这近百年期间,为了保证帝制,为了保证皇帝是“择贤立之”,前任皇帝顺利地将帝位传到后一任,后一任与前一任皇帝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只有最后的两个皇帝马可·奥勒留和康茂德是父子关系。他们破坏“择贤立之”传统的结局,就是导致康茂德走上尼禄的老路。
“择贤立之”的传统能够持续下去,最关键的人物是图拉真。因为如果说涅尔瓦传帝位给图拉真是出于对民意考虑的话,那么图拉真在当了20年皇帝后仍旧能“择贤立之”,将帝位传给哈德良,则只能说明他对罗马帝国这种禅让制的认可。
图拉真出生于西班牙伊塔利卡,在行伍中成长,后任军团指挥,于公元91年回罗马城任执政官。涅尔瓦当皇帝后,为了稳定局势,考虑到图拉真与军队的密切联系,倚之为左右手,又收为养子,立为皇储。而事实证明,涅尔瓦确实是慧眼识英雄,有知人用人之明。
图拉真不仅曾以军功卓著享誉罗马帝国,而且他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善恤民情。贤德的涅尔瓦死后,图拉真一继位就受到朝野欢迎。而在此前的皇帝中,除了屋大维曾有这样的威望,其他任何一个皇帝都比不上图拉真。
执政期间,图拉真的卓越才干进一步得到发挥。他较妥善地化解了当时罗马帝国面临的诸多矛盾。
在内政方面,他对穷苦民众表示关怀,扩大救济粮,免税减赋,并创建慈善机构,由政府拨出基金救助孤儿和资助贫民子女,同时大修公共设施,在各行省和首都对道路、港口、桥梁、引水道等予以扩建增修,对行省管理也注意发展经济与社会稳定,选任官员侧重才学。
在对外方面,他积极主张对外扩张,把罗马帝国版图扩至最大。在西部,图拉真赢得了进攻达西亚的战争。达西亚人抵抗罗马军非常顽强,罗马军过去曾多次远征均未见效,都被达西亚人打败。图拉真下定决心要吞并达西亚,亲率20万大军,经过5年苦战,最终将顽强的达西亚人彻底征服,并在此地新设一行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