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选出奥古斯都,造就罗马永恒的荣耀(第10/13页)
安东尼当了24年皇帝。在此期间,罗马无论对外还是对内,都没发生什么重大战事。罗马帝国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和平时期。安东尼是罗马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少有的成功守成的皇帝,赢得了历史学界的称赞,甚至有人以安东尼时代作为“罗马和平”的完美表征,将罗马帝国帝位禅让时期称为“安东尼王朝”。这显然有过誉的成分。
事实上,安东尼期间,罗马帝国已经盛极而衰。当时,罗马帝国上下除了奴隶外,无论是贵族,还是骑士,还是平民,都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逐渐丧失积极进取的精神,尤其是军队,长期没有打仗,战斗力急剧下降。
另一个能说明安东尼并非少数史学家赞誉得那般神明的是,他选择的继任者是马可·奥勒留。马可·奥勒留也是靠“择贤立之”上位的。但是,他的“贤”,既不是政治才干,也不是管理才干,更不是军事才干,而是学术方面的造诣,具体说就是哲学研究方面的造诣——消极颓废哲学方面的造诣。
让一个哲学家管理一个庞大帝国,这样的贤才选对了没有?历史证明,这种贤才“专业不对口”,并不是那个时代急需的人才。马可·奥勒留当皇帝后,面临着四境多事、内部紧张的危机局面。主要表现在东方的帕提亚恢复实力后,屡屡主动进攻罗马帝国,侵占罗马帝国的领土,而北方蛮族又乘虚而入。此时,罗马帝国需要的是果断的军事统帅当皇帝,重振罗马军威,将入侵的敌人打败赶走。有造诣的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却为军旅忙碌的生活打扰着他向往的哲学沉思与宁静研究而苦恼,而其消极颓废哲学也对他治国产生了负面影响,使他做出导致后来帝国危机加重的错误决策。
经过一番深入哲学思考,马可·奥勒留想到“以蛮治蛮”的战略。公元172年,马可·奥勒留允许一支日耳曼部落定居多瑙河以南,想利用他们抵御其他蛮族。他认为,让听命于罗马的蛮族人去打击那些入侵罗马的蛮族人,罗马帝国只要出点儿钱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就可以解决边疆危机。
当然,马可·奥勒留此举也并非心血来潮。早在意大利人反罗马的同盟者战争中,罗马人就曾在危急时刻征召大量蛮族人加入军队。最终,罗马人率领包括那些蛮族人在内的军队战胜了意大利诸城邦同盟者。但仔细分析一下,当时罗马军战胜同盟者,最主要原因不是罗马军在战场上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而是罗马灵活调整政策授予一部分城邦公民权,釜底抽薪瓦解了同盟者。此时罗马面临的危急来自外部,具体情况与那时完全不同。更重要的是,此时罗马军的战斗力已经严重下降,没有能力统帅那些蛮族军队,而当时罗马战斗力比较强盛,牢牢把握着军队的统帅权。因此,“以蛮治蛮”战略怎么能成为万能药呢?
后来的事实证明,马可·奥勒留这次的“以蛮治蛮”,无异于敞开国门引狼入室,不仅没起到帮助罗马帝国抵御外敌入侵的作用,还为日后蛮族大批入境定居开了先例,后患无穷。有历史学者认为,马可·奥勒留“以蛮治蛮”是罗马帝国开始进入衰微的征兆。
选马可·奥勒留接任皇帝是安东尼最大的失误。但对罗马而言,最大的失误不是马可·奥勒留当了皇帝,而是他没有坚持“择贤立之”的传统,将帝位传给了他那教育异常失败的儿子康茂德。
康茂德继位本来就让已经适应“择贤立之”传统的罗马人不满意,但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康茂德的暴虐淫佚,让人第一感觉就是“尼禄再世”。尼禄带给罗马人的伤痛是刻骨铭心的,很多人感到康茂德这个皇帝是罗马帝国的灾星。
公元192年,康茂德在元老院和近卫军联合组织的宫廷政变中被杀,近百年没出现政变的罗马帝国再次出现政变。但是,无论是元老院或近卫军所支持的新皇帝,都不能控制帝国的政治局面。一些行省的军队各自拥立自己的长官为皇帝,弑暴君的各方也仍刀兵相见以争权夺利,内战爆发。
最终,战争以潘诺尼亚总督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的胜利而结束。此时,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从混乱中崛起的塞维鲁王朝再也不能安享太平了,长期处在内斗之中,内忧外患一直困扰着罗马人。虽然也有皇帝进行改革,但始终没能挽救罗马帝国,更没有实现罗马复兴的梦想。
5.“罗马和平”浇筑了空前繁荣
从屋大维建立元首政治到安东尼王朝的200多年间,罗马帝国虽然发生过多次内战,但“罗马和平”基本能保持,奴隶制经济空前繁荣。地中海区域持续3000余年的奴隶制文明,经历埃及、巴比伦的青铜文明,也经历波斯、希腊的铁器时代,最终在罗马兴起并集其大成,标志着古代世界的生产力到达了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