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选出奥古斯都,造就罗马永恒的荣耀(第9/13页)
赢得这一战后,图拉真又将目标瞄向东方。他冲过传统的幼发拉底河界,对帕提亚发起强势进攻。此时,罗马帝国天时地利人和占尽,加上前不久征服顽强的达西亚人,罗马军的战斗力空前爆发。公元116年,他们打败帕提亚军,长驱直入,进占底格里斯河,占领了帕提亚首都泰西封。帕提亚损失惨重,残余势力撤退入东部山区。
把两河流域置于罗马帝国统治下,是罗马奴隶主多年的梦想。图拉真率领罗马军实现了这个的夙愿,其威望达到了一个顶峰。
图拉真对内行仁政,对外主张扩张征服,作战手段极其残酷,都是奴隶主统治本质的反映。无论罗马帝国的太平盛世看起来多繁华强大,但对于被征服的人民和广大奴隶来说,那都是血腥压迫的结果,这些人的起义反抗并未因为图拉真频频赢得战争而停息。当图拉真在两河流域大奏凯歌时,国内犹太人起义、塞浦路斯人起义浪潮汹涌,难以收拾。图拉真急忙抽兵回国镇压,但不幸病死途中。这让广大奴隶主倍感失落,也让面临亡国的帕提亚人松了一口气。
为了镇压罗马帝国境内各地的起义,继位的哈德良转攻为守,主动与帕提亚国讲和,退出两河流域,全力整顿国内的统治。在罗马帝国西陲,他也普遍采取守势,在不列颠岛上修造边墙以靖国境,这就是现存于英国的“哈德良长城”。
哈德良对外表现柔和,并不是他胆小怕事,而是他想抽出精力镇压被征服地区不断激起的反抗起义,保住罗马帝国最基本的利益。在保护这些最基本利益时,哈德良丝毫不柔和,相反表现得极其强硬和狠辣。
公元131年,哈德良宣布,禁止犹太教徒举行割礼和阅读犹太律法,在耶路撒冷建立罗马殖民地和罗马神庙,并把犹太居民赶出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是犹太教的发源地,也是犹太人心目中的圣城。罗马人摧毁他们的宗教和家园,这令犹太人忍无可忍,再度爆发大起义。
在有“星辰之子”之称的西门领导下,犹太起义军达20余万人。他们占领罗马殖民地,杀死殖民者,攻城陷镇,其势迅猛。面对这种局面,哈德良丝毫没有犹豫,立即派大批军队厉行镇压,而且对犹太起义军采取残酷的政策。
由于犹太起义军都是由非职业军人组成,其战斗力远远不如正处在顶峰时期的罗马军,作战谋略等也相差甚远。双方苦战3年后,罗马军毁灭了50座城市和近1000个村庄,屠杀了58万犹太人,最终才将起义镇压下去。
见犹太人如此不屈服,哈德良决定斩草除根,杜绝让起义重演,将当年罗马人在迦太基城的一幕在耶路撒冷重演了一遍。公元135年,哈德良下令将耶路撒冷城彻底破坏,把遗址翻耕成田。
杀戮之后残存的犹太人多被掳掠为奴。整个巴勒斯坦田园荒芜,庐舍为墟。犹太人开始背井离乡,流散异地,长期漂泊。
与镇压犹太人起义相对比,哈德良在内政方面表现得非常温和贤明,继续图拉真的政策。在位22年间,首都罗马和各行省的建设颇具成效,罗马的工程技术与建筑艺术此时达到鼎盛——到处高大精美的建筑无不彰显着罗马帝国的强大与繁荣。
当然,靠图拉真“择贤立之”上位的哈德良也极力加强君主专制权力,宣称君主的意志就是最高法律,皇帝独断专行,至高无上。如此喜欢加强君主专制权力的哈德良,后来能依照老规矩“择贤立之”,让安东尼接替帝位,而不是让自己的儿子接替,这两种反差极大的举动在逻辑上形不成联系,让人无法看透哈德良极力加强君主专制权力时是如何想的。当然,如果非要找个理由,那就是一切为了帝国的最高利益。
哈德良时代的另一大功劳,就是罗马官僚制度有所发展——元首办公处全以骑士主管。到哈德良时,罗马骑士已成为专门的官僚等级。原来的财产资格已无意义,皇帝可指定具有一定服役资历的人为骑士,担任各种官职。元首顾问会也最终正式成为中央政权的官僚机构,其成员有元老、骑士、法学家,而且实行官阶官俸制。他还命令法学家按皇帝意旨编集《永久敕令》,作为帝国的法律基础。不难看出,在哈德良时代,罗马的国家体制已经非常完备。
经过前两任皇帝的积极开拓,安东尼接替哈德良当皇帝时,他的历史任务已经不再是率领罗马人去开拓,而是带领罗马人守成,将罗马帝国原有的繁荣持续下去。
安东尼也是靠“择贤立之”上位的,他深知自己作为守成皇帝该做些什么。在位期间,他治世以守成务实为特色。对外,他采取收敛防御政策,以求边境安宁无事,对内则保持与元老院贵族的良好关系,加强对行省的监督和管理,又整理财政,兴修道路,促进各行省的经济繁荣和商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