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二 十 三 · 滦 阳 续 录 五(第14/19页)

陈云亭舍人言:其乡深山中有废兰若,云鬼物据之,莫能修复。一僧道行清高,径往卓锡
。初一两夕,似有物窥伺。僧不闻不见,亦遂无形声。三五日后,夜有野叉排闼入,狰狞跳掷,吐火嘘烟。僧禅定自若。扑及蒲团者数四,然终不近身;比晓,长啸去。次夕,一好女至,合什作礼,请问法要。僧不答,又对僧琅琅诵《金刚经》,每一分讫,辄问此何解。僧又不答。女子忽旋舞,良久,振其双袖,有物簌簌落满地,曰:“此比散花何如?”且舞且退,瞥眼无迹。满地皆寸许小儿,蠕蠕几千百,争缘肩登顶,穿襟入袖。或龁啮
,或搔爬,如蚊虻虮虱之攒咂;或抉剔耳目,擘裂口鼻,如蛇蝎之毒螫。撮之投地,爆然有声,一辄分形为数十,弥添弥众。左支右绌,困不可忍,遂委顿于禅榻下。久之苏息,寂无一物矣。僧慨然曰:“此魔也,非迷也。惟佛力足以伏魔,非吾所及。浮屠不三宿桑下
,何必恋恋此土乎?”天明,竟打包返。余曰:“此公自作寓言,譬正人之愠于群小耳。然亦足为轻尝者戒。”云亭曰:“仆百无一长,惟平生不能作妄语。此僧归路过仆家,面上血痕细如乱发,实曾目睹之。”
注释
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省称,寺庙。
卓锡:僧人居留为卓锡。卓,植立。锡,锡杖。锡杖是僧人外出所用。
龁(hé):咬。
浮屠不三宿桑下:佛陀时代,出家人乞食托钵,居无定所。因为印度是热带,所以出家人一般夜里都在树下休息。为了避免对住所的执着,一般出家人不能在同一棵树下连续休息三天。
译文
中书舍人陈云亭说:他家乡的深山里有座破庙,说是被鬼类占据着,没有人能修复。一个和尚道行清高,径自住进寺里。刚去的一两夜,好像有什么怪物来偷看。和尚好像不闻不见,这个怪物没有显形也没出声。三五天后,夜间有夜叉推门闯进来,面目凶恶又窜又跳,吐火喷烟。和尚静坐自若。夜叉多次扑到他坐的蒲团边,却始终近不了身;天亮后,夜叉长啸一声离开了。第二天晚上,来了个美女,合掌行礼,向和尚请问佛经的意思。和尚不答,她又对着和尚琅琅念诵《金刚经》,她每念一段,就问这一段是什么意思。和尚还是不回答。美女忽然旋转着舞起来,舞了好久,一抖双袖,里面有东西“簌簌”落了满地,她说:“这比天女散花怎样?”她一边舞着一边后退,转眼不见了。只见满地都是一寸左右的小孩,蠕动着有几千几百个,争着沿着和尚的肩膀爬上头顶,或从衣襟、袖子钻进去。或者乱啃乱咬,或者爬来爬去,好像蚊虻虮虱聚堆叮咬;有的还扒眼睛耳朵,撕嘴、拉鼻子,好像是蛇、蝎螫人。抓住它往地上一扔,还发出一声爆响,一个又分裂成几十个,越来越多。和尚左右挣持,一夜疲劳,终于支持不住,于是瘫在禅床下。过了好久他才醒来,已经安安静静一个小人也没有了。和尚感慨地说:“这是魔,不是迷人的妖物。只有佛力才足以降伏魔,这不是我所能的。僧人不在同一棵桑树下住三夜,我何必依恋这里呢?”天亮径自打包回去了。我说:“这是陈先生自己编的寓言,比喻正人君子受到众多小人的欺负。但这也足以让那些贸然采取行动的人引以为戒。”陈云亭说:“我什么长处也没有,唯有一生不说谎。这个和尚回来时路过我家,脸上的血痕细如乱发,我确实亲自看到过。”

老仆刘廷宣言:雍正初,佃户张璜于褚寺东架团焦俗谓之团瓢,“焦”字音转也。二字出《北齐书》本纪。守瓜,夜恒见一人,行步迟重,徐徐向西北去。一夕,偶窃随之,视所往,见至一丛冢处,有十馀女鬼出迓,即共狎笑媟戏。知为妖物,然似是蠢蠢无所能,乃藏火铳于团焦,夜夜伺之。一夜,又见其过。发铳猝击,訇然仆地。秉火趋视,乃一翁仲也。次日,积柴燔为灰,亦无他异。至夜,梦十馀妇女罗拜,曰:“此怪不知自何来,力猛如罴虎。凡新葬女鬼,无老少皆遭胁污;有枝拒者,登其坟顶,踊跃数四,即土陷棺裂,无可栖身。故不敢不从,然饮恨则久矣。今蒙驱除,故来谢也。”后有从高川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