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二 十 三 · 滦 阳 续 录 五(第13/19页)
我又想起姚安公说的一件事:田耕野先生带兵西征时,曾经派遣平鲁路守备李虎偕同两位千总,率领三百名军士出外巡察,突然遭遇格鲁特人从小路偷袭。两位千总向李虎报告说:“贼人马匹强健,我军撤退,必然会被他们追上。请您率领前队守住山口,我二人率后队相助。贼人弄不清我军兵力有多少,也许能守住。”李虎认为此话有理,率前队兵士奋力与敌人搏斗。就在李虎与敌人交战之际,两个千总已经先逃走了,原来他们骗李虎与敌人作战,拖延时间,李虎战败时,他们早就溜得没影儿了。李虎终于战死。后来,李虎的儿子袭了父亲的官爵,做了平鲁路守备。李虎虽因为受人欺骗而战败,但是这种欺骗也成全了他成为一代忠良。所以说,小人所施的计谋,没有一条不是为君子造福的。这话虽然看起来迂腐,不过确实是这样。

云举又言:有人富甲一乡,积粟千馀石。遇岁歉,闭不肯粜。忽一日,征集仆隶,陈设概量,手书一红笺,榜于门曰:“岁歉人饥,何心独饱?今拟以历年积粟,尽贷乡邻,每人以一石为律。即日各具囊箧赴领,迟则粟尽矣。”附近居民,闻声云合,不一日而粟尽。有请见主人申谢者,则主人不知所往矣。惶遽大索,乃得于久鐍敝屋中,酣眠方熟,人至始欠伸。众惊愕掖起,于身畔得一纸曰:“积而不散,怨之府也;怨之所归,祸之丛也。千家饥而一家饱,剽劫为势所必至,不名实两亡乎?感君旧恩,为君市德。希恕专擅,是所深祷。”不省所言者何事。询知始末,太息而已。然是时人情汹汹,实有焚掠之谋。得是博施,乃转祸为福。此幻形之妖,可谓爱人以德矣。所云“旧恩”,则不知其故。或曰:“其家园中有老屋,狐居之数十年,屋圮乃移去。意即其事欤?”
译文
李云举又说:有个全乡最富的人,积攒了一千多石粮食。遇上荒年,关着仓门不肯售粮。突然有一天,富人把仆人们召集来,摆出升斗量器,写了一张红纸,贴在大门口,说:“荒年人人饥饿,我怎么能安心一个人吃饱?现在准备把历年积存的粮食,全部借给同乡邻里,每人限借一石。即日开始,各人自备口袋箩筐来领取,迟到粮食就分光了。”附近的居民,听到消息都涌来,不到一天,粮食分光了。有人请求拜见主人,表示感谢,主人却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大家惊慌起来,到处寻找,从一间关闭很久的破房子中找到了,睡得正香,有人来才打呵欠伸懒腰。大家很惊讶地把他扶起来,在他身边看到一张纸,上面写着:“积存而不散发,是怨恨的根源;怨恨集中,灾祸就丛生了。千家饥饿,一家饱食,必然引来抢掠,这不是名利两空么?我感谢你旧日的恩德,现在为你买取德行。希望你宽恕我的专权擅自做主,这是我最大的希望。”大家都不清楚纸上讲的什么事。富人查问分粮的全过程,只有叹气的份儿了。但是,当时人们情绪焦躁纷乱,确实有放火抢掠的想法。富人因为广为分送粮食,才转祸为福。这个变成富人模样的妖怪,可以说是用德行来爱护这个富人了。所说的“旧时的恩德”,却不知道是什么事。有人说:“富人家的院子里有间老屋,狐精住了几十年,到老屋倒塌才离开。大概是指这件事吧?”

小时闻乳母李氏言:一人家与佛寺邻。偶寺廊跃下一小狐,儿童捕得,絷缚鞭棰,皆慑伏不动。放之则来往于院中,绝不他往。与之食则食,不与之食亦不敢盗;饥则向人摇尾而已。呼之似解人语,指挥之亦似解人意。举家怜之,恒禁儿童勿凌虐。一日,忽作人语曰:“我名小香,是钟楼上狐家婢。偶嬉戏误事,因汝家儿童顽劣,罚受其蹂躏一月。今限满当归,故此告别。”问:“何故不逃避?”曰:“主人养育多年,岂有逃避之理?”语讫,作叩额状,翩然越墙而去。时余家一小奴窃物远飏,乳母因说此事,喟然曰:“此奴乃不及此狐。”
译文
小时候听乳母李氏说:一户人家和佛寺相邻。一天佛寺廊殿上突然跳下来一只小狐狸,被儿童们捉住了,用绳子绑住鞭子抽棍子打,小狐都趴在地上不动。放开它就在院子中来来往往,决不到别处跑,给它食物就吃,不给也不敢偷;饿了就向人摇尾巴。叫它好像懂得人的语言,指示它做什么好像也懂得人的意思。全家人都很喜欢它,总是禁止儿童虐待它。一天,它忽然说起了人话:“我名叫小香,是钟楼上狐家的婢女。有一次因为玩耍误事,又因为你们家的孩子顽皮捣蛋,主人就罚我被虐待一个月。现在期限到了,应当回去,因此向你们告别。”问它:“为什么不逃避?”它说:“主人养育我多年,哪有逃避的道理?”说完,做出叩头的样子,然后轻巧地翻墙走了。当时我家一个小奴仆偷了东西远走高飞了,乳母说了这个故事,叹息说:“这个小奴仆还不如这只小狐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