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郑家好酒(第8/14页)

胡濙对郑家娘子的一味时笋炒河虾特别赞赏,他吃了一大匙,转问郑洽:“老兄这十几日躲在清幽寺庙中闭门读书,对来日应试必然已胸有成竹了?”郑洽道:“说不上胸有成竹,倒是灵谷寺芫儿的师父有一天点示了几句话,颇令愚兄茅塞顿开,可以说与老弟听听,或许对老弟应试作文有些帮助。”

说着便把那晚洁庵禅师指点芫儿拳道的一番话,如何变成打开自己读书作文困境的一番思想,一一告诉了胡濙。胡濙听罢,心中充满感激,他知道郑洽所言乃是一个关键的突破,是许多读书人求之不得的领悟,他却在赴试即将到临的前夕,将之详细教给自己,那确是把自己当好朋友了,当下拱手道:“兄长这番话,小弟承情可就大了。小弟回去一定好好琢磨,这其中的精义,还不止是作应试文章呢。”

郑洽暗暗点头,心想:“这胡老弟是个有意思的年轻人,他日绝非池中之物。”

初九天未亮,江南贡院前已挤满了各地的应试举人,从夫子庙前一路行来,挤得水泄不通。此时关闭月余的闱场大门开启,考生领取牌号,由礼部的学役搜身监督,引到各自的学子号。

所谓“学子号”,就是供考生个人作答的号房,其大小有如牢笼。在当时已占地百多亩的江南贡院中,设有数千间号舍,乃是天下第一大考场。

郑洽半夜就带着文具及必备物,排队等候开闱门,这不是他第一次来江南贡院,之前他曾考过两次乡试,因此对贡院的情形相当熟悉。那院子四周的围墙建有两层,其上密布荆棘,士子们称之为“棘围”。进入院内,大道的两边各立着一个石坊,石坊上面刻着四个大字:

“明经取士”

“为国求才”

郑洽记得这贡院自南宋以来,多少重臣名士皆出于此,南宋的文天祥,本朝的刘伯温……

现在他静静坐在狭小的学子号里,学役上了锁,他闭目养神,等待第一试的试题。

郑芫在郑洽进考场后第二天,骑着黑毛回到灵谷寺。洁庵禅师正坐在寺前的平台上观赏山景,斜阳下凉风习习,左右林子里松动似涛,正面望下去,一条小路蜿蜒迤逦,此时路上并无其他行人,只有一只小毛驴驮着一个小孩,缓缓向寺庙这边走来。

洁庵望着这景象,不禁莞然一笑,芫儿这孩子冰雪聪明,性子又开朗可爱,才离开了几日,竟然有些昐她早些归来,这时看到她一人一骑,小毛驴在山路上踽踽而行,不禁整个人心情好起来。他暗暗对自己道:“洁庵啊,你论经辩义无人能及,内力修养高人一等,虽能做到‘不以己悲’,但‘不以物喜’却难以达到,只要瞧着芫儿那聪敏模样,便觉心情大好,难怪住持法师慧明谦便说贫僧‘意根’未净;然则意根不净,其他五根又岂能真正清净得了?”

想到这里,暗念一声阿弥陀佛,闭目入定,不再为外物所扰。芫儿上得寺来,看见师父正在入定,她也不上前打扰,将小黑毛栓在石柱上,便轻手轻脚挨着坐在师父身旁,依照师父所授的吐纳功夫,一面调息,一面渐渐入定。

这时夕阳偏西,斜照在一高一矮两人身上,只见两人脸庞一老一幼,却都显出一片平和庄严之气。又过了半炷香时光,夕阳落到远处山林之下,山中立刻便暗了下来,洁庵禅师忽然伸手拉着芫儿,长身而起,笑道:“有人来了,咱们回寺罢。”

郑芫睁目四望,并无任何人走近,她牵了小黑毛,好奇地问道:“师父,并无人来呵。”洁庵道:“百步之外,有人从寺里下来寻咱们哩。”芫儿从观景台向上望去,这回果然瞧见石阶梯那头来了一个灰衣僧人,走得不徐不疾,步履有如凌波,上身丝毫不见起伏颠动,直如一路从阶梯上滑将下来。芫儿低声道:“这和尚走得无声无息,师父如何听见了?”

洁庵微笑道:“是心慧师弟呢。”暗思道:“灵谷寺主持慧明谦法师并不习武,这寺中诸位师父中,怕是要以这位心慧法师武功最高了。”

那心慧法师来得好快,一会儿就到了眼前,他对洁庵合十为礼,恭声道:“方丈师父有请大师去他禅房一谈。”洁庵还了一礼,道:“便随师弟去。芫儿你先回去,赶了半天的路,也该梳洗一下。”

郑芫牵着黑毛,独自回到洁庵的精舍,她先把小毛驴安置好,槽里也上了料,便回到自己房内。她打水洗了一把脸,就在窗前坐下,暗想:“到这里已两年多了,师父除了一两套入门拳术外,什么少林绝技也没教,每日传授自己的全是打底子的功夫。但是我自己清楚地感受到,无论是内力还是轻功,每个月都在快速进步中,有时连我自己都吓一跳。前几日师父开始传授罗汉神拳,我可是练得浑身是劲,愈练愈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