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做个好人便好 (第11/13页)

“他不仁,咱们不能不义。再说李钦不傻,他完全可以说是因为旧塘挡了他的工程,这才不得已拆掉,他也筑了百里长堤,官家不会为这点小事与他计较。”

说话间,古平原已经来到塘口,见自己筑的“五横五纵鱼鳞大塘”与前面一眼望不到头的海塘间只有不到几丈之遥,他脸上也情不自禁露出笑容。

“嗯?”古平原笑着笑着,忽然皱起眉头。随着两段海塘越来越近,肉眼已能看出,古平原筑的海塘又高又宽,而李钦那边则矮得多,厚度也只及一半。

“这是什么怪塘,怎么石头还用锁链围着?”张老爷望着前面喃喃地说。

等到了近前才看出来,根本就不是什么锁链,而是一个个大竹笼装满了碎石堆在一起。

“这法子也算是想得巧妙,难怪他们能这么快就把海塘筑好。”古平原默不作声走过去,伸手拽了拽那竹笼,发觉编得甚紧,竹笼之间还用篾片绑扎在一起,使得整个海塘成为一体。

“哼,那李家的小子就会弄这些鬼心眼,一看就是偷工减料,瞧瞧咱们的大石塘,比江宁的城墙还厚实,再看看他的塘,就和那舍不得花钱的地主老财砌的猪栏差不多。心思巧,建得快又怎么样,最多也就挺个三五年,到时候还得重修。”刘黑塔瓮声瓮气道。

“不错,他这塘和咱们的比起来差得远了,也就是占个快字。”张老爷深深点头。京城李家那还是天下闻名的商人,也不过就是如此糊弄了事,相比之下,越发觉得古平原难能可贵,与一旁的几个乡绅不住夸赞。

他们说些什么,古平原全没入耳,他一直拧着眉尖弯着腰,全神贯注地琢磨着这“竹笼塘”,过了好半天才缓缓立起身子。

他刚想开口,忽听身边山呼海啸一般,所有的民伕连同赶来看热闹的百姓都齐声欢呼,他回头一看,原来一块硕大的青石被八条大汉用绳杠抬着,慢慢放入已经做好的嵌口,这块石头是特制的,别的条石厚一尺,宽一尺八,这块石头整整大了三倍,有个名堂称之为“定海石”。

这块石头一落定,整条海塘就算是竣工,难怪数千人大声呼喝,都在不住地鼓掌跺脚叫着好。张謇笑嘻嘻领着一伙人过来,人们围上来把古平原举了起来,以身做轿抬着他在塘工上来回走着,每到一处都能听见老百姓不住称谢。

古平原这回是帮了南通人的大忙。海塘坚固自不待言,只要是有眼睛的就都能看得出来,有了这条海塘,就算是在塘底下种田开荒,也是万无一失。此外古平原还帮南通人争来了粮食,再加上工钱给得优厚,与江南诸府诸县,甚至是苏、杭、扬州这样的繁华所在一比,南通也如人间天堂一般,连月来竟有不少外乡人携家带口到南通来逃荒,为的就是多吃上一口粮。

公道自在人心,这些好处归根溯源都打古平原这儿来,老百姓无不衷心爱戴,当晚海塘边灯火通明,庆功宴足足摆了一里多长,几乎人人都要来向古平原敬酒。古平原本就没有什么酒量,没过半个时辰已然是醉意蒙眬,接下来都是刘黑塔帮他挡酒,敬酒的人实在太多,刘黑塔这个“酒坛子”也抵挡不住,喝到午夜时分,往桌上一趴,如雷般打起了呼噜。

几日之后,塘工一切事务都已办结,古平原翻开日记算了算,自打请命出了江宁,一晃儿整整过去了两个半月,如今事情总算办得顺利,也可以回去向曾国藩复命了。

张老爷得知他要走,带了全县的乡绅来送,百姓闻讯之后聚了几百人,送了一程又一程,古平原走上两三里便辞谢一回,可是人群就是不散,直到送出了二十里外,古平原表示要是乡亲们再送,他就只好住下明日再走。

“好吧。咱们就送到这儿,免得给古东家添麻烦。”张老爷一摆手,忽然冲上来几个汉子,不由分说,将古平原的鞋子脱了下来,放在一个铺了红布的木托盘上,双手高举过头,捧着退了回去。

“古东家别见怪,乡亲们感激你,留个物件以作去思。”张老爷含笑道。

这“脱靴”之礼是绅民为颂扬地方官的德政,在官员离任时,当场脱下其脚上的靴子,意为盼其留官不去。历来只有极为贤德,为地方上留下惠政的清官能员才能受到这样的大礼,想不到今天古平原因为尽心尽力修了这一条海塘,也得到百姓发自肺腑如此热爱。

古平原少年时也曾经想过这一生要如何大展宏图,实现一番抱负,就像张謇所说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也曾经数次想过将来进士及第,出任一县的牧守,要谨遵师命,爱民如子,一旦卸任之时,也会有人给自己送万民伞,行脱靴礼。

这个念头随着他弃儒从商,早已在脑海中消失多时,如今幼时所想,忽然展现眼前,而且自己是以一个生意人的身份受了此礼,古平原心中“轰”的一声,眼圈立时红了,颤声道:“古某不过是为贵乡做了一点事罢了,居然蒙乡亲们如此抬爱,实在是惭愧。南通人的心意,我永世难忘。就此别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