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出价不高,也能成交 (第10/20页)

他拉长了声音道:“何况,这笔银子真的花得出去吗?”

李万堂声音不高,却听得恭王和文祥、宝鋆个个悚然。灭长毛用的是曾、左、李等人,要是逼反了他们,又该用何人平叛,谁有这个本事?恐怕到时候就该改朝换代,另立新君了。想到这儿,三人不禁相顾失色。恭王思虑了这些日子,就在此时才算真正想明白:曾国藩绝不能反,湘军一定要裁撤,不然就会出大乱子,而这场乱子收拾不了,大清也就完了。

“曾国藩绝不愿反,可是也要能驾驭部下才行。眼下他最为忧心的就是这场报销,一个弄不好,湘军上下必然怨声载道,若出了‘兔死狗烹’的怨言,只怕曾国藩也弹压不住。只要王爷一声令下,免了这场大报销,便说明朝廷对湘军的无比信重,是一个绝大的恩惠,到时候朝廷省心、湘军省事,湘军众将能不感激涕零?”李万堂侃侃而谈,句句都说到了恭王心里。既然封爵一事迟迟定不下来,朝廷本来就应该对湘军另行示惠,以稳军心,看来免了报销一事确实是个好主意。

“唯一不高兴的,恐怕就是六部书办了。”宝鋆笑着接了句。

“此辈何足挂齿,安能为胥吏而坏国事。”文祥正色道,他已经被李万堂说服了,但心中还有忧虑,“国库帑银发不出这笔遣散费,湘军又势必非裁撤不可。如今仗打完了,再要曾国藩去筹这笔钱,似乎过分了些。”这倒是实话,打了十年仗,国家没出一两银子,如今连一笔遣勇的钱也不出,也未免让天下督抚太看轻朝廷。听来不过面子小事儿,但是从防微杜渐上说,朝廷的脸面就等于权威,一旦让督抚小看,或许要引发不臣之心,这又是大事了。

厅中一时沉默起来,过了一会儿,李万堂轻轻吐出一句话:“若是王爷首肯,李家可以出这笔钱。”

“你?”连宝鋆都没想到,李万堂会主动请缨,要知道这可不是十万八万,至少也要几百万两银子。

“你要什么?”最早看透李万堂的便是恭王,如今知道他心中所想的还是恭王,说一千道一万,李万堂—他是个生意人!

“此事关乎国运,下官理应报效。”

“你要什么?”恭王不动声色,像是压根没听见回话,又原样问了一遍。

李万堂迅速地抬眼看了恭王的脸色,眼皮垂下稍作思索后道:“李家毕竟没有聚宝盆,这笔钱还要从两淮盐税中出,若是两江总督曾大人能给李家做生意时稍许方便,盐税自然源源不断,一年之内,这笔钱就有了。”

“哈哈哈。”宝鋆在恭王面前一向不拘小节,此时大笑道,“老李,我真服了你了。报销若免,曾国藩对你必定大加赏识,再加上王爷替你说几句好话,李家在两江真可以呼风唤雨了。”

“下官绝不敢仗势欺人,跋扈为非。说到底,李家能主持两淮盐场,全靠了王爷的赏赐,如今是饮水思源,投桃报李之时了。”李万堂却不敢开这样的玩笑,赶紧离座,向上免冠叩头。

恭王已然明白了李万堂的心思,只是以王爷之尊,为一个生意人所利用,未免过于纡尊降贵,他在心中权衡利弊,一时难决。他一向倚文祥为智囊:“你觉得如何?”

文祥一直在反复思量。免了报销军费一事利大于弊,与其遂了胥吏的心愿,不如放交情给曾国藩。至于那笔遣散费,文祥管着内务府,间接也知道国库的底子,这前一笔钱,还是李家为了得“第一茶”而报效的,如今光是发旗营的粮饷就花去大半,实在心有余而力不足。想到这儿,文祥苦笑一下,向下面跪着的李万堂摇头道:“你李家的银库如今快成小国库了,这户部尚书真该你来当。”

宝鋆就是户部满尚书,闻言脸上一红,文祥也知道自己失言,便不再往下说,对着恭王点了点头。

“好,这两件事都依你了。”恭王面无表情地说。

饶是李万堂城府深沉,得了这一句承诺,也不免心头大喜,刚想叩谢王爷,忽听文祥冷冷道:“李道台,你回到江南老老实实地做你的生意,倘有交通大臣、通同作弊的不法情事被我知道,要李家破家倾财,不过是指顾间的举手之劳。”

李万堂怔了一下,缓缓抬头望向文祥,发觉那双眸子晶亮,顿时心中一沉。

“东家,前面就是喽。”彭海碗派了一名家住镇江的伙计陪着古平原来访漕帮江泰。这伙计赶了一辆大车,夜色将临时,来到镇江边上一处叫“八摆渡”的渡口,将车停下,指着前面一处黑黢黢的宅子,告诉古平原,那儿就是漕帮帮主江泰的家宅。

这里离着金山寺很近,天蒙蒙黑,尚能看见江中小山上的一截佛塔,古平原估了一下时辰,此时母亲正在观音阁中礼佛,他不免关切地多望了几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