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出价不高,也能成交 (第9/20页)

文祥会意,徐徐道:“李道台,你旁敲侧击,无非是以藩镇来比湘军,以赵匡胤来比曾国藩,这未免太过杞人忧天了。难道你今日惊动王爷,就是来说这些无根无梢的话?真是笑话。”说着把脸一沉,“曾大人百战功高,你就以为朝廷必

然忌他功高震主,枉自揣摩,希图以此立功,这岂是大臣正色立国之言!”

李万堂一愕,随即轻轻摇头笑道:“我听人说文大人是我朝第一老成谋国之人,没想到却也是误国庸臣。”

一语既出,文祥、宝鋆齐齐脸上变色,恭王一向倚重文祥,更是怒道:“大胆,你不过是一介商人,借着朝廷捐官得了四品职衔,就敢这么诽谤大臣,轻蔑军机,来人……”

“王爷且慢动怒。”李万堂直视恭王,“王爷莫非真以为湘军不会反?”

文祥在旁道:“湘军会不会反且待另论,就算真的要反,你亦不得与闻。”

这是一针见血的话,李万堂虽然横跨官商两途,但是毕竟官衔不高,又与湘军素无瓜葛,到江南不过一年多的时间,即便湘军真的要谋反,此等大事又岂会让李万堂知道。

“此言差矣。湘军并非反在江南,而是反在京城。”李万堂寸步不让,说了这一句让人听不懂的话之后,紧接着从衣袋中拿出一本册子,先是递给宝鋆,然后又由宝鋆呈给王爷。

“这又是何物?”恭王先不打开,他还记得那本让他在朝堂上丢尽颜面的伪逆书,当初也是李万堂进呈的。

“这是六部书办新造的一本册子,专为瓜分湘军报销的部费而制,上面墨迹新鲜,无所谓真伪。我是从户部一名书办手中得来,听说各种抽成的版本还有很多,不过总数都一样。”李万堂早就想到了恭王所想,自己先一语道破,笑吟吟道,“我想在座的两位大人也一定有所耳闻吧。”

这就见得有文祥在的好处了,恭王知道宝鋆与李万堂素有往来,也许会帮着他说话,但是文祥一定公正直言。果然,文祥翻阅之后,沉重地呼了一口气:“我是听说过,六部打算择肥而噬,想不到居然索要这么多的部费。”

部费虽然是陋规,但也算是朝廷默许的,别的不说,就连乾隆朝身被十三异数、天不怕地不怕的福康安福郡王,打完仗之后照样要如数缴纳部费报销,何况曾国藩与湘军。文祥之所以叹气,是因为这笔钱要的实在太多了,四千万两,国库中也没有这一半的银子。

“这不行。”恭王有些发怒了,“把六部堂官找来,本王当面申斥。别人出兵放马,他们坐享其成,真是岂有此理。”

“王爷,倘若如此,您就是害了湘军,也就等于是逼反了湘军。”李万堂微微一笑。

“这又是为何?”

“凭议政王的威权,您一声令下,六部自然是连一两银子的部费都不敢要了。可是接下来呢?”李万堂顿了一顿,让恭王自己去想。

这是李万堂打错了主意,恭王虽然总理朝政,但以他的地位无法接触到末秩微禄的官吏,更加对六部胥吏那些社鼠城狐的伎俩一无所知,故此李万堂虽然把话引到了不得不让人深思之处,恭王却依旧心中茫然,只得侧头征询文祥。

而对于底层官吏的种种贪腐手腕,宝鋆所知又较文祥更多,于是便由他开口:“四千万两银子打了水漂,搁谁都要怨气冲天,将来湘军报销之时,这些书吏少不得要处处留难,随便捡个不是处便可驳回。京城与江南一来一往至少三个月,若是就这么批驳往返,只怕十年也办不下来这场报销案子,其中所涉及的将弁更是要随传随到,经年累月不得安生,往来路费再加上到京之后的种种花销,还有六部官吏的刁难……”宝鋆重重摇了摇头,“那可真的要逼反湘军了。”

恭王听得吸了口凉气,方待开口,李万堂却抢先道:“倘若军机上不闻不问,就由着六部索要了这四千万两银子,湘军依旧要反!”

“这又怎讲?”文祥皱眉问道。

“四千万两银子,湘军拿得出来吗?眼下根本就拿不出来,何况就算有银子也要花到正途上,一是欠饷要清;二是赏银要发;三嘛,这一场开国罕有的大征伐总算是告一段落,二十万湘勇为此而聚,事情了结自然也到了遣散兵勇之时,按照惯例,要关半年的恩饷。这笔钱一天不发,二十万湘军就依旧要集结江南,无仗可打,无饷可发,到时候只有骚扰乡里,百姓遭殃。到时候官民成仇,怨气冲天,官与民俱反,事情更要不可收拾!”

“照你这么说,这笔报销的部费是给了不行,不给也不行,总而言之湘军必反喽!”恭王的脸色很难看。

“湘军反与不反,都在王爷一句话上。”李万堂知道前面铺垫已足,就不再卖关子了,“实话说予王爷—下官此回京城,就是受了曾总督所托,来与六部讲斤头,谈价码,可是这班蠹吏咬定了四千万两银子不放,真要这样,江南生灵涂炭又将不远。王爷,朝廷用了四万万两银子平灭长毛,若是再去平灭湘军、淮军和楚军,那又要多少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