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工智能来了(第8/11页)
可没过多久,不少粗通编程的人发现,计算机基本上是在用搜索或优化搜索的方式来解决博弈问题。虽然其中有各种避免穷举的算法技巧,但在公众眼中,程序只不过是按事先编写的搜索策略一步步找到最佳走棋步骤而已。随着PC的普及,每台个人电脑都可以运行一个水平相当高的西洋跳棋程序,会下棋的计算机逐渐褪去了神秘的光环。人们开始怀疑西洋跳棋程序的智能程度,不少人会用国际象棋作为例子,挑衅式地说:“下西洋跳棋有什么了不起?哪天在国际象棋棋盘上赢了世界冠军,那才叫人工智能。”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很熟悉了。1996年,IBM研究团队倾力打造的计算机深蓝挑战世界棋王卡斯帕罗夫,当年虽遗憾败北,但人们已经看到了计算机战胜人类的希望。1997年,深蓝卷土重来,在六局棋的对抗赛中战胜卡斯帕罗夫后声誉大振。当时,几乎全世界的人都在讨论深蓝的强大和可怕,没人怀疑深蓝就是人工智能的代表,至少,公众愿意相信,在深蓝巨大的黑色机箱内,拥有一颗在棋类博弈领域不输人类的特殊“大脑”。
好景不长,与西洋跳棋相似的历史很快就再次上演。当国际象棋、中国象棋已经被计算机玩得滚瓜烂熟,连一部手机、一台平板电脑上的象棋程序都能与人类高手分庭抗礼时,公众立即开始怀疑这样的博弈程序是不是还算得上人工智能。事实上,与下棋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OCR(光学字符识别)等已经失去了新鲜感的计算机算法身上20。道理很简单,公众总是乐于证明人类在智慧层面的独一无二。不管是不是真的懂得算法细节,人们总会说,计算机只不过是在程序控制下机械地完成搜索或穷举罢了。
拒绝承认象棋程序是人工智能后,公众找到了维护人类智慧尊严的最后阵地——围棋。直到2016年年初,除了一个叫樊麾的职业围棋选手和谷歌Deep Mind的一支规模不大的研发团队外,几乎所有地球人,包括围棋高手和不少计算机专家都经常会说:“下象棋有什么了不起?真有智能的话,来跟世界冠军下盘围棋试试?围棋可是一项无法穷尽搜索,需要依靠人类大局观的智力运动,是唯一一种计算机无法战胜人类的棋类比赛。”
很不幸,人类的自以为是又一次被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算法无情嘲笑了。2016年3月9日,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坐在Alpha Go面前,宿命再一次降临。随着Alpha Go在五番棋中以四比一大胜,有关人工智能的热情和恐慌情绪同时在全世界蔓延开来,也因此引发了一拨人工智能的宣传热潮。
2017年元旦前后,升级版的Alpha Go更是以Master的网名悄然复出,在对弈平台上,与包括中日韩最高水平棋手在内的数十位人类顶尖棋手过招,弈出了60︰0的绝对优势战绩,可谓笑傲棋坛,但求一败。
今天,没有人怀疑Alpha Go的核心算法是人工智能。但想一想曾经的西洋跳棋和国际象棋,当时的人们不是一样对战胜了人类世界冠军的程序敬若神明吗?再过两三年,当手机上的围棋程序可以轻松战胜职业棋手,当所有围棋比赛都要严查手机作弊时,人们还会认为计算机下围棋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吗?人们还会将围棋程序视为人工智能的代表吗?
定义二 AI就是与人类思考方式相似的计算机程序
这是人工智能发展早期非常流行的一种定义方式。另一种类似的,同样从思考方式本源出发的定义是:AI就是能遵照思维里的逻辑规律进行思考的计算机程序。
从根本上讲,这是一种类似仿生学的直观思路。既然叫人工智能,那用程序来模拟人的智慧就是最直截了当的做法。但历史经验证明,仿生学的思路在科技发展中不一定可行。一个最好也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飞机的发明。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人类一直梦想着按照鸟类扑打翅膀的方式飞上天空,但反讽的是,真正带着人类在长空翱翔,并打破了鸟类飞行速度、飞行高度纪录的,是飞行原理与鸟类差别极大的固定翼飞机。
人类思考方式?人究竟是怎样思考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技术和哲学问题。要了解人类自身的思考方式,哲学家们试图通过反省与思辨,找到人类思维的逻辑法则,而科学家们则通过心理学和生物学实验,了解人类在思考时的身心变化规律。这两条道路都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上起到过极为重要的作用。
思维法则,或者说,逻辑学,是一个人的思考过程是不是理性的最高判定标准。从古希腊的先贤们开始,形式逻辑、数理逻辑、语言逻辑、认知逻辑等分支在数千年的积累和发展过程中,总结出大量规律性的法则,并成功地为几乎所有科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层面的指导。让计算机中的人工智能程序遵循逻辑学的基本规律进行运算、归纳或推演,是许多早期人工智能研究者的最大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