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歌(第7/27页)

小夜并非她最初所形容的走投无路。小夜说,她带屠苏去自己所在的城市,指点他参观自己体面的住所,屠苏才明白这是一出苦情戏。小夜的表述,从一个落难女孩的极端,走向了呼风唤雨女能人的另外一个极端。

12

谈到与屠苏的重逢,小夜说,她之所以联络屠苏,因为一个梦。她梦到屠苏死了。

其时,离异的小夜还在省会,她说在北京有个身居要职的司局级男友,地位和才华都出众。距离并未构成异地恋的干扰,男友心仪并宠爱小夜多年。经过磨合与考验,两人正紧锣密鼓地筹备婚期。当准备迎娶小夜的男友得知小夜噩梦,心疼惊悸的女友,他很快利用人脉找到屠苏下落,希望小夜解除心中芥蒂。

小夜甘愿离开功成名就的男友,放弃成为高官夫人的好运,决意走向潦倒却痴情的屠苏,走向他捉襟见肘的日子与入不敷出的债务……即使屠苏当时尚未解体婚姻。小夜郑重告诉屠苏:她在大学任教,又给企业做法律顾问,每逢重大立项在官场疏通关系,便需要与高层熟络的小夜亲自出马。立足学界,涉足商界,纵横官场,作为学以致用的通才,小夜早在四十岁前就一劳永逸,实现财务自由,不被生计困扰,她名下仅房产就有十多套。小夜流露出很深的社会背景,似乎具备帮助屠苏实现仕途梦想的能力。她说自己怎么与高官熟络,怎么与他们谈笑风生,办事怎么易如反掌。小夜承诺,如果和屠苏结婚,就助力他的事业。

以屠家的本分和保守,一开始他们当然不主张屠苏与明慧离婚。为什么他们后来转变心意,尤其是屠爸爸鼎力支持?是被屠苏的一意孤行所感召,还是另有隐情?

小夜曾对屠苏父母说她怀了孩子,能给屠苏生儿子,对屠爸爸来说,大喜过望。早年我与屠苏的交往中,他曾谈及为了供他继续学业,小妹所做的牺牲。十多岁的少女,正是城市家庭父母的掌上明珠,绝不会舍得让一个刚刚初潮的女孩子下田泡到冷水里劳作,也舍不得让屠妹妹牺牲自己的未来供养哥哥的未来。但屠家小妹很早辍学,屠家任由年幼的女儿风吹日晒、挥汗如雨,因为农村家庭对儿子怀有隆重的寄望,相信那种回报值得这种付出。在相对漠视女孩权利、重视男孩荣耀的地方,才能如此选择。更何况,小夜许诺,只要屠家父母支持,婚后马上送给他们一套房子居住。有钱、有本事、有生孙子的可能,连续的利益诱饵,令人怦然心动,似乎值得鱼死网破地下注。

在政府职能部门工作的屠苏,一直相对沉寂,小夜虚构的远景,屠爸爸喜闻乐见,由此动摇,就像当初抵押女儿的命换儿子的运,他只能赌那个赢面大的。

最为关键的转折,是小夜帮屠弟弟调动了一次工作。屠弟弟上班的学校离家稍远,他想换到离家更近的学校。小夜雷厉风行、大显神通,据说一个电话搞定。这次恰逢其时的施展身手,使屠家对小夜扭转态度。屠弟弟调动工作的例证在眼前,小夜的通天本领绝非虚言,她必对屠苏的仕途有所作为。小夜流露自己熟识诸多达官显贵。最离谱的是说与国家领导的夫人相处甚欢,经常一起喝喝茶,买买衣服什么的。当那位夫人形象出现时,小夜指着屏幕就聊起她的点点滴滴。其实谎言容易戳破,抵抗不住几句追问。凡与高层有特殊交道的,一般有着来历和渠道,这种事情上,没有空穴来风,而小夜说不清来历。假话,气球一样,膨胀而虚无……屠家低微而迷信,从来不存针尖大的质疑。父母本来就会根据屠苏的态度来决定对小夜的取舍。既然屠苏和明慧并不幸福,还不如迎接新的机遇。钦佩能力的,感谢恩情的,呼唤未来的,屠家纷纷改投赞成票,支持屠苏另娶佳人。只有这样,才能一改屠苏颓势,才能让屠苏重振旗鼓,再创考上北大那样的辉煌。

13

半文盲的父母,当年培养出显赫的北大学子,全家容光焕发。高考发榜之后,屠爸爸宁愿债台高筑,也要花钱请了放映员,在村里一连三天放露天电影庆祝。蓬荜生辉,光宗耀祖,那种感受太令人陶醉了,如同铁匠儿子考上清华,满县的人都想成为铁匠一样。屠苏高考创造的奇迹,绝非涟漪短暂,在当地曾像地震那样影响很久……教育的金字塔尖,北大啊。

北大,分配到每个省的名额都极为珍稀。几千几百个高考学生中,只有一个能上北大。据说北大中文系的历史,近乎半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屠苏的童年是被欺负的。因为个子小,因为学习好。考试时他耸起肩膀,不让坐在背后、他内心轻视的男孩抄袭自己的卷子。他要捍卫一种公正原则。屠苏的脖颈、衣领和后背,溅着钢笔囊里溅出的一腔墨水,是他身后的复仇者所为。不过,他同情那些笨拙的差生。屠苏向往捍卫的公正和他心怀的一腔柔善,无法在一个简单的行为里同时存在。屠苏后来用成绩为自己赢得了尊严。他永远是尖子生,是状元,是地位不被撼动的学霸,是老师和学校引以为傲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