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清高宗与天地会的密约及其破灭(1735年—1759年)(第7/8页)
天地会方面尽可能利用回部的叛军牵制皇帝,但也不愿在这场边疆战争中卷入太深,陈家洛在霍青桐占到上风后就离开回部,去天山见他的老师袁士霄,并顺利拿到了几件证物。不过陈家洛对母亲徐氏和于万亭的关系也产生怀疑,此后又奔赴莆田的南少林寺去查询于万亭的事迹。
在此期间,高宗也无法对黑水营被围置之不理,他派出数千名援军,命令副都统富德率领前往增援。其中包括在准噶尔战役中表现突出的黑龙江青年武术家海兰弼(又名海兰察,1740年—1793年)。回部在对黑水营长期围攻不下后也已无力为继,海兰弼率领精兵冲锋,迫使回部撤走,清军会师后遂反过来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大举追击。在叶尔羌城外进行了最后的决战,霍集占和霍阿伊战死,霍青桐在“鹰夫妇”的救援下逃走,而不幸的喀丝丽被清军俘虏,因为她的高贵身份而被送往北京。
高宗的背盟与复汉计划的失败
高宗在1759年夏接收了回部的俘虏,并宣布纳被俘的喀丝丽为妃,封号为香妃,他还为她建造了专门的伊斯兰建筑的宫室。这并非单纯因为香妃本身的美貌,而更多是一桩政治婚姻,以此在新疆的回部和北京朝廷之间缔结牢固的纽带。此外,高宗也不放心让具有号召力的和卓氏的女儿嫁给他人。不过香妃一直表现出对陈家洛的眷恋,令高宗十分恼火。在是年9月,陈家洛和天地会的首领们如期到达北京觐见高宗,首先就面临这一棘手问题。高宗准许陈家洛与香妃会面,陈家洛知道这是高宗的试探,他忍受了吴三桂所无法忍受的痛苦,劝导香妃顺从皇帝的意旨,并取悦他。但高宗对于天地会在新疆的挑衅行径却无法忘却。
此时高宗还必须面对另一方面的麻烦。孝圣太后钮祜禄氏在世宗死后,仍然掌握一些粘杆处的特工。在陈家洛和天地会的人马来到北京后,立刻被太后所侦知。此前高宗前往海宁,与陈世倌的家人接触,已经令太后感到蹊跷,当他和天地会也证实存在本不应该发生的联系后,太后最严重的猜想被证实了。母子间的温情面纱被撕得粉碎,孝圣和高宗进行了开诚布公的晤谈,并告诉他世宗有一份遗诏中间有全部的真相,一旦她公布这份诏书,他本人就会名誉扫地,帝位也会被废黜。
当然,这份诏书是否存在不无可疑,因为高宗大概并非世宗的法定继承人。不过世宗也的确可能考虑到弘历在他死后篡位的可能而决意加以预防。无论如何,高宗心怀鬼胎,对孝圣后的恐吓不得不认真看待,态度很快软化。太后连夜召开了皇室的亲贵会议,提出一个看似异想天开的措施,将八旗军队的兵权分给了和亲王弘昼,庄亲王允禄等皇室诸王。这就在名义上恢复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的旗主制度,并且由于将皇帝亲自统帅的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也分派给了各亲王,权力系统甚至比开国时期更为分散了。302
但清朝已经建立完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官僚制体系,皇权的集中史无前例,要恢复军事贵族议政的旧体制是不可行的,如今的皇权可以轻易从任何一个环节上卡断其权力实施。并且八旗军也以惊人的速度腐化,战斗力日益低下,清军的主力已让位给全部由汉人组成的绿营军。孝圣后的预防措施可以说相当薄弱,不可能给皇帝带来直接的威胁。但被太后如此胁迫,也令高宗大感愤怒。
孝圣后将遗诏放到雍和宫的绥成殿,命令上百名卫兵严格看管,即使有皇帝的命令也不能走开。高宗再也无法忍受这种双面的要挟,下决心一次解决所有问题。在10月12日这一天,他安排天地会的人众到雍和宫饮宴,并慷慨地赐予他们一些空头名爵,暗中却在雍和宫中埋伏了大批精锐的御前侍卫和御林军,并让太监为与会者斟上有毒的酒水,目的是将这些武术精英一网打尽。另一方面,他让喇嘛呼音克放火烧掉绥成殿,这样遗诏也可以毁于大火。为了保证万无一失,他不仅让李可秀和白振分别带领军队和侍卫进行,还让自己的私生子、骁骑营的统领和九门提督福康安亲自督办。
不过这一天是星期五,属于伊斯兰教的主麻日或聚礼日,当天香妃要求到宫外的一座大清真寺去礼拜。高宗同意了,但派了许多侍卫将她和她的同胞们分隔开来。在听阿訇讲道时,香妃在清真寺里被刺死去了,据说她是用一把贴身的小刀自杀的。自杀是伊斯兰教义所严禁的行为,因此这是一个极为蹊跷的举动。或许她是在那里被太后或皇后派人秘密杀死的。高宗对香妃的宠爱已经引起了皇后和众多妃嫔的嫉妒,太后对她也很厌恶,在她死后甚至不允许将他的尸体抬进宫中。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