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曼陀罗(第9/22页)

但是他的恨意并未随他折返,不久他的愤怒又爆发了。他再度率军出征,佛陀又站在路边的大树下,他的大军又折回去。第三次琉璃王发动大军,再一次看到佛陀。如是折回三次,琉璃王第四次发兵时,心里想:“如果这一次再看到世尊,从此就停止进攻迦毗罗卫国。”没有想到,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第四次佛陀并没有站在路上,琉璃王便大举挥兵攻掠了迦毗罗卫国。

经典上记载,琉璃王一共鏖杀了释种九千九百九十万人(这是极言其多),血流成河。他又捕捉了五百位端正美丽的释族贵女,要娶狎她们,被严峻地拒绝了,琉璃王更加嗔恚,把她们的手脚都砍断丢在深坑之中……释迦族的族人在琉璃王手中就像大海里的泡沫般迅速地消失。

琉璃王的杀戮非常彻底,差不多灭了释迦一族。复了仇的琉璃王十分畅快,终日饮酒欢娱。到第七天,他率领诸兵众和诸婇女(宫女)到阿脂罗河畔娱乐,夜半突然刮起暴风疾雨,河水大涨。琉璃王、兵众、婇女全被水所漂没。

旋即,琉璃王的宫殿不知何故起火,被焚毁了。

琉璃王落入阿鼻地狱,更不在话下。

这个记载在佛教原始经典的故事,使我读了非常感伤。琉璃王以一个小时候的恶愿竟消灭了一个民族。释迦族则由于不诚实及鄙视,引来了难以想象的灾祸。可见人的心念是多么需要守护,一念的嗔恨及恶心,就像天火焚林一样,往往造成不可收拾的结果。

琉璃王的身世固然是一出很大的悲剧,但更让我们感慨的是,释迦牟尼是伟大的觉者,他所属的种族释迦族,竟在他生前就惨遭屠戮而消灭了。就好像西方的圣人耶稣一样,从耶稣一出生,犹太民族就似乎注定了暗淡的命运,甚至到了近代,还是几百万的被杀害,连耶稣本人也被杀害,其悲惨并不亚于释迦族。

东西方两位圣人,他们种族的悲剧命运,里面一定有深刻的寓意与教化。我时常在长夜里,思索其中的命题,想到老年的佛陀悲伤地站在树下,预见了民族的灭亡;想到壮年的耶稣被赶到“骸骨之丘”,施以极刑,在忧伤的夕阳中看着自己人民的悲剧,我的心就悲绝而静默了,屋里只流动着空虚而喑哑的风。

呀!这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生命题呢?答案在哪里啊?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

风里,也没有回答。

无涯歌

元晓大师生前就曾把佛法的观点写成《无涯歌》教苦难的人传唱,这首歌甚至比他的论述影响力广大得多。他的《无涯歌》,意思是知识有涯,但生命轮回无涯,苦难也就无涯,与我们传统所说的“生也有涯,知也无涯”是不同的生命观点,却是真切得多。

朋友推荐我看韩国人拍摄的电视剧《元晓大师》,看完后甚为感动,想到我们的电视电影这许多年来,佛教题材也拍了不少,却没有拍过什么真实动人的作品。同样以佛教为题材,日本人拍过《空海大师》,韩国人拍了《元晓大师》,都是极好的作品,听说在台湾也非常流行,许多佛学院甚至当作教材放给学生看。

朋友说:“这部电视剧中元晓大师的修行固然令人感动,编剧实在功不可没,不知道有没有虚构的成分?”

我说:“这部剧的成功,就是它的真实。元晓大师不只在韩国很有名,其实从唐朝开始,在中国就非常有名。”

我找来手边的《宋高僧传》卷四“义解篇”里《新罗国黄龙寺元晓传》指给朋友看,元晓在青年时代出家,从小就是文武全才。传记里说他:“勇击义围,雄横文阵,仡仡然、桓桓然,进无前却,盖三学之淹通,彼土谓为万人之敌,精义入神为若此也。”

这时,我们已可以看出元晓是一位气派雄浑的青年,与他同游的义湘法师也是人中龙凤。两人在少时就向慕玄奘法师的道风,想要一起到大唐向三藏法师学法。两人长途跋涉到海边,在海边等待大船出海,突然遇到风雨,两人跑到路边的土房子避雨,到天亮时才知道自己躲在古坟里与骸骨为伍,两人不免相视大惊。但是,雨仍然很大,只好又在那里过了一夜,夜未央就有鬼物作怪,元晓突然顿悟说:“前之寓宿谓土龛而且安,此夜留宵托鬼乡而多祟,则知心生故种种法生,心灭故龛坟不二,又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外无法,胡用别求?我不入唐!”

这段故事不是记载在元晓的传记里,而是记在义湘的传记里。两人后来在海边分手,义湘入唐,元晓飘然返国。两人后来都成为新罗的一代高僧,义湘为华严初祖,元晓为净土祖师,此是后话,我们再来看看元晓回到新罗的情景。

由于在海边土坟的顿悟,元晓回到新罗之后仿佛变了一个人,或在酒肆倡家喝酒,或在庙宇抚琴唱歌,或在路边为人讲经,“或闾阎寓宿,或山水坐禅,任意随机,都无定检”。因为他放浪形骸、融入群众,被许多出家人在国王面前毁谤。元晓不以为意,与浪游街坊的大安禅师同游。传记里说到大安:“大安者,不测之人也,形服特异,恒在市尘击铜钵,唱言:‘大安,大安’之声,故号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