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曼陀罗(第8/22页)

传记里说他回到长安城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整个长安城全部来迎接玄奘大师,由于人太多了,“长安市政府”规定从朱雀街到弘福寺的门口,人都不准移动,以免互相践踏而受伤,可见当时欢迎的热烈景象。

但是,第一个欢迎玄奘回国的却是灵岩寺的那棵松树。后人为了纪念这棵松树的灵感,称这棵松树为“摩顶松”。玄奘的几部传记都记载了摩顶松的故事,像《神僧传》、《佛祖统纪》等书。

我很喜欢“摩顶松”的传说,它和释迦牟尼佛的证道时所见到的晨星,同样有深刻的象征寓意,里面表达了玄奘感性的一面,以及在极坚固的志愿中,有着柔软的心。

想一想,玄奘从长安神邑出发,以印度的王舍新城为终点,长途跋涉达五万余里,来回十万余里,是一条多么漫长的道路。在《西游记》里虽然安排了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使得玄奘的取经之路显得很热闹,我们看玄奘的传记,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而是他孤独地走向陌生之旅,这里面如果没有金刚一样坚固的志愿,菩萨一样柔软的心肠,如何能至呢?

当他从印度取经回来,皇帝召见他时问他:“你能到西方求法来惠利苍生,联非常欣慰,但是联一想到那山川的阻隔,风俗的不同,也为你能顺利来回感到惊讶呀!”

玄奘轻描淡写地说:

“奘闻乘疾风者,造天池而非远;御龙舟者,涉江波而不难。”

把那十万里的跋涉化成一缕轻烟,这是何等雄大的怀抱,玄奘以一介孤僧,所到之处都为人敬重,他在印度那烂陀寺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在寺中宣讲《摄论》、《唯识抉择论》。后来,他会见了戒日王。国王邀他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一次大规模的佛学辩论大会,有五印十八个国王、三千位大小乘佛教学者、两千位外道参加,由玄奘大师讲论,任人问难,但没有一个问题能问倒他,从此玄奘大师威震五印,被大乘行者称为“大乘天”,小乘行者称为“解脱天”。

这是玄奘传记中的几件小事,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他是悲慧具足的高僧,对中国佛教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从小就很喜欢玄奘,原因是在《西游记》里,他是活生生的人物,另一个原因是我的名字有一个“玄”字,常常自我介绍时说不清楚,就说“是玄奘法师的玄”,听的人立刻就懂了。

比较不喜欢的是,在《西游记》里把玄奘写成了一个软脚虾,离开孙悟空的时候简直像白痴一样,任人摆布、任人宰割。其实在他的传记里,玄奘是一位智勇双全的修行者,有着许多神变与伏魔的记载,和《西游记》里的唐三藏真是大相径庭。还有,玄奘在西域印度各地都有极精彩的表现,各国国王均尊为“圣僧”,这在《西游记》里也都略而不提,真希望将来有时间!我能写一部《真西游记》!

在唐玄奘回国后,有一天唐太宗对群臣说:“昔苻坚称释道安为神器,举朝尊之。联今观法师词论典雅,风节贞峻,非惟不愧古人,亦乃出之更远!”

这段话出自皇帝的口,也是对玄奘这样千秋万古的人物一个恳切的评价了!

琉璃王的悲歌

琉璃王以一个小时候的恶愿竟消灭了一个民族。释迦族则由于不诚实及鄙视,引来了难以想象的灾祸。可见人的心念是多么需要守护,一念的嗔恨及恶心,就像天火焚林一样,往往造成不可收拾的结果。

憍萨罗国的国王波斯匿,是佛陀初传教法时最大的护法。他在年轻时非常欣羡释迦族男女的俊美,因此渴望娶一位释种少女做王妃。

他派人到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去提亲,由于有一部分释迦族人不肯将贵女嫁给邻国,最后把摩男家中婢女所生的女儿送给波斯匿王为妻。

这个出身卑微的婢女之女,就是后来非常有名的“胜鬘夫人”。胜鬘夫人非常贤慧,十分得到国王的宠爱,不久生下一个儿子琉璃王子。

琉璃王子幼年时代就常随母亲返回娘家迦毗罗卫国。由于释迦族的人都知道他母亲出身贫贱,常在暗地里取笑他,称他为“婢子”。他长到八岁的时候,奉父王之令到迦毗罗卫城学习射箭,经常被以白眼相待,甚至被怒斥,加深了他心中的仇恨。年轻的王子于是发下恶愿:长大继承王位以后,一定要消灭释迦族。波斯匿王过世后,王位传给琉璃王。他每次一想起童年的遭遇就心如刀刺,为了消多年之恨,他大举率领四军(象兵、骑兵、步兵、战车兵)向迦毗罗卫城出兵。

佛陀预先知道这件事,独自站在琉璃王大军向迦毗罗卫国前进的街道大树下,等待国王及大军。挥军而至的琉璃王,看到佛陀无言地站立树下,想到父王生前是多么恭敬佛陀,他迟疑了一下,然后无言地带兵折返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