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要和比你努力的人在一起(第9/20页)
从北大离开,意味着我的学生生涯就此结束。
这三年里,有太多忘不了。
说好了跟阿敏到图书馆去上自习,两个人却在楼道里争执了一晚上“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民主”。
冬天楠哥喊我去未名湖滑冰,我们俩哆哆嗦嗦地牵着手在冰上慢慢溜达,被旁边风驰电掣的人吓得尖叫。
法理学的教授在秋天的好天气里带着我们在静园草坪上坐成一圈读书。
自习时捡到一张纸,上面写着一位大二理科生的作息表,严密地计划着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十二点的学习时间,让我感慨“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勤奋”这句话。
为了写论文,我抱着从图书馆借来的二十多本书一步一步挪到公交车站。
有个男孩写信给我,说我在自习室睡着的样子很可爱。
这段岁月未曾负我,愿我也不负这段岁月。
记得,就是我最高的敬意。
我会用余生感受这段岁月在我身上的投影。
曾经最努力的我
我看过很多描述高中的青春片都没有共鸣,堕胎的、恋爱的、发疯取闹的、干净清新的,都没有。
从电影院出来之后我会想,可能有人的青春就是这样吧,但绝对不是我。
我的青春,也有高压之下疯狂滋长的少年心动,有偷偷翻起的杂志喜欢过的明星,有跟朋友闹别扭又和好,还有一些乱七八糟值得发笑的小想法,但是这些都不是那段时光的主要事情。
青春于我而言,真的是一场奋斗。
读高中的那段时光,几乎是我人生中最努力的时光,每一个努力的细节我都记得。
那时候的我在班上是一个有点奇怪的人,每天都不怎么说话,以自己的节奏单调地忙碌着。
早上在宿舍还没开灯的时候,我就摸着黑起床,到宿舍楼门口蹲着读英语,等宿管阿姨醒过来开门。
冬天的早上太冷,我缩在被窝里不想起床,头一天晚上在床边放上毛巾和一盆冷水,早上一有意识就用毛巾蘸冷水拍在脸上。
风雨无阻地去教学楼前面的小亭子里背《新概念英语》第三册,北方的冬天早晨气温低,洗脸的时候水溅到头发上,伸手去摸,刘海都冻成了冰。《疯狂英语》的封面有一张照片是李阳穿着军大衣站在大雪天里念英语,不知道他有没有这么做过,但是我做过。
为了保暖,我穿上我妈给我买的厚棉裤,把校服裤子撑得鼓鼓囊囊的,上楼都费劲。朋友都笑话我,我一点也不介意,穿衣服对我来说只有一个目的:保暖而已。
开始早读之前我大声地喊:“我是刘媛媛!我想考北大!”豪情万丈地开始一天的学习。
拿着书手太冷,我就把书放在绿化带上面,冬天快要结束的时候,绿化带放书的地方陷下去一个凹槽,我发现后特别惊奇,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总放书压出来的,这件事我讲给过朋友们听,他们都不信。
中午放学后我搬一个板凳到讲台一侧的窗户下,把历史书翻开开始逐字记忆。历史老师说,希望我们把课本熟悉得连小字部分都能清晰地报出是哪一页的哪一行,我居然真的照做了。有一次背书背得走火入魔,有一个放学没走的同学走过来问我:刘媛媛,你在干什么?我抬头莫名其妙地跟他说:我要考年级第一名。后来我居然真的考到了。
背上四十分钟的书就去食堂吃饭,这时候同学们都吃完了,可以节省排队的时间,不好的是,只有剩菜。我没有心情去挑食,随便打两个菜,迅速解决完回到宿舍,稍微午休一下。
在学校的主席台上我对着空旷的操场复述过整本历史书,这种记忆方法,记得牢又有成就感。有时候我在学校操场的跑道上背书,从起点开始一遍一遍地看,到终点之后合上书一边背刚才记忆的一段一边往回走,如果没有背下来,就要从终点重新开始,一直到一字不差地复述出来才可以回到原点去。
我从来不在乎班上的八卦,不与同学们为了生活琐事争辩,胸中仿佛有一片海,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能沉没其中归于平静。有一次我在学校门口的书摊上买报纸,被老板误会没有给钱,我说我给过了他坚决不信,我想,我不能在这里吵架、发怒,与他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一块钱买不到,要把这时间拿来做更重要的事,于是我掏出钱,又给了他一次,心平气和地回到自习室做题。
暑假学校宿舍关闭但是图书馆开放,我住在亲戚家门诊后的出租小屋里,坚持去学校上自习。睡在闷热的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里难以入眠,我发短信给我最好的朋友,说我特别想你,以此来消除深夜的孤独。
能够忍受一切别人不能忍受的辛苦,但是并不觉得痛苦。每一次全力以赴地努力起来,就会觉得内心充满了力量,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整个世界都是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