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要和比你努力的人在一起(第11/20页)
上初中的时候,因为在数学希望杯课上说话,我被老师罚站着听课,因为没有写物理作业,被物理老师赶出教室,高中时好了一点,但基本上也是个没有人会注意的成绩不好的女生。
虽然浑身充满了不服气,但是像大多数有心无力爱做梦的人一样,总是不知道该怎么努力,也不想努力。
直到高一的那个下午,我在图书馆的书架上翻出来一本叫作《一个叩开牛津大门的高二女生》的书,现在看来,那本书简直是粗制滥造胡写一通,却深深地震撼了我幼小的心灵。
在我读初高中的时候,市面上狠狠地流行过一阵子《哈佛女孩刘亦婷》,不过我看了之后基本上不会产生什么向她学习的欲望,书中更多展示的是她条件的优越与父母教育的出奇,例如申请学校有美国大律师推荐。里面有一个细节,我记得很清楚,书中写到她复习托福很辛苦,为了节省时间,妈妈每天都打车接送她上下学,让她在出租车上可以睡一会儿,然而这么简单的事情对当时的我来说都是不敢想的优越条件。
这个牛津女孩最励志之处在于,她全是依凭自己,默默地完成了这样一件与众不同的事情。为了有足够的申请时间,自己提前学完了高中课程,利用课下的时间疯狂地学习英语准备托福,准备申请材料。
书中有几句话被我一字一句地抄写在日记本上,几乎可以背诵下来,都是形容她努力的词句。
晚上学习到很晚,第二天上课她很疲惫,就跟老师申请站在教室后面听课。
去成都读托福考试班,住在亲戚家,把世界名校的图片贴了满墙,上课途中被车撞到剐伤,去医院检查了一下没事就如常去上课,谁都没有告诉。
她喜欢看《灌篮高手》,因为酷爱里面那种永不言败的精神,复习托福期间,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天要让我行,永不言败。660。660是她的托福目标分数。
我们向来知道自己跟那些优秀的人的差距,却很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自己跟别人之间努力程度的差距,当一个人把自己全部的奋斗细节都明白地告诉你,你好像就能够把与他之间的差距“具体化”,明确地知道怎么做是更好,也知道自己居然做得这么差,而且难免会去想:如果我做出与她同样的努力,是否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
那之后,我像是一个忽然被通了电的机器一样,开始凶猛地转动,不知疲倦地昼夜苦读。
高一的期末前夕,我第一次主动拿起那些被老师按期发下来但是我一个字都没有动的《数理天地》报纸,把里面的数学题一道一道做了下来,不懂的就问老师,厚着脸皮问,从刚开始的没有几道题会做,到后来得心应手。做完所有的报纸之后居然还有一周多的时间才到期末,又简单地看了一遍文综科目。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为考试做出主动的系统的准备,而不是像以前那样,随波逐流地写写作业听听课,还常常因为不写作业被老师拎出教室,然后在考试来临时听凭天意。
如果你真的为一件事做出过切实的努力,你会非常期待结果。
我无比盼望期末考试的来临,检验自己努力的成果。
我最终的成绩是年级第十二名,数学考到的题型,我都做过。
在这之前,我的成绩是一百八十多名,而全年级也只有二百多人而已。
发布成绩那天,当时的室友抱着我说:刘媛媛,你创造了一个奇迹。
只要相信,期待就会成真。
这是《海豚湾恋人》中的一句台词。当我还是一个少女的时候把这句幼稚的话写在我的日记本上,后来也对它嗤之以鼻过:又不是有魔法,凭什么相信就可以成真?
但是当做到的那一刻,才明白这句话的道理所在。
人只有在相信自己时,只有在觉得有希望时,才愿意付出自己全部的努力。
从上高中开始,我暑假就不怎么回家,留在学校学习或者实习,大二暑假还跑去保险公司兼职卖保险。在那一个多月内,顶着骄阳酷暑跑遍了全北京的郊区,顺义、延庆、怀柔、密云,只要没出北京市我都去,每天回到寝室时衬衫已经湿透后又干了。
但是最令人难受的不是辛苦,对一个十八九岁的敏感少女来说,这份工作最令人难受的是被拒绝。
每天打二百个推销电话,打得耳朵发热,从战战兢兢害怕被拒绝打到完全麻木。对于在电话里表现出兴趣的就千方百计留下对方的地址,准备第二天登门拜访。
记忆最深刻的一次是跑到房山,从学校到房山要先坐公交车到地铁站,然后坐到最后一站地铁出来再转公交,结果到了房山那边天开始下大雨,一打开包发现忘了带伞,下车后我站在公交站牌下内心一片茫然,怎么办啊,回去太不值了,而且通过电话里的语气可以判断出对方貌似有点兴趣,绝对不能回去。在公交车站牌下面等了一会儿来了一个小三轮车,然后我就给了他五块钱让他把我带到要去的那个地方,是当地的一个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