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启示录的慰藉 孤独的红色元帅和三天就被遗忘的革命(第9/14页)

但越往后戈尔巴乔夫就越像个传教士,而不像总书记了,成了电视明星。大家很快听厌了他讲道:“回归列宁”啦,“跃入发达的社会主义”啦……问题是,那当时我们建设的是什么?“不够发达的社会主义”吗?我们有的是什么?……(停顿)我记得,在国外我们看到过另一个戈尔巴乔夫,与我们在国内认识的戈尔巴乔夫判若两人。他在国外感到自由,能自在地开玩笑,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在国内,他是迂回而隐晦的,看上去似乎软弱,语言空泛。但他并不软弱,也不是懦夫。那都不是真的。其实他是一个冷静而世故的政治家。为什么有两个戈尔巴乔夫?因为如果他在国内也像在域外那样坦诚,他可能随时会被“老人帮”抓起来吃掉。还有一个原因,我是这样想的,他或许早已不再是共产党,已经不相信共产主义……不论是秘密的还是下意识的,他都成了社会民主党人。虽然没有张扬,但所有人都知道他在莫斯科大学读书时,是和“布拉格之春”的捷克领导人杜布切克及其战友姆雷纳什在一起的,他们成了朋友。姆雷纳什在回忆录中写道,当时他们在大学党委的闭门会议中听了赫鲁晓夫的二十大报告,受到强烈震撼,通宵漫游莫斯科。次日早上,他们在列宁山,就如同当年赫尔岑和奥加辽夫一样,发誓毕生与斯大林主义斗争。(停顿)整个改革,就是从那儿来的,来自于赫鲁晓夫的“解冻”……

我们已经说到这个话题……从斯大林到勃列日涅夫,国家领导人都是打过仗的,经历过恐怖时代。他们的心理是在暴力条件中形成的,他们经历了长期不断的恐惧。他们不能忘记1941年,苏联军队可耻地退却到莫斯科。他们记得那时是如何用言辞鼓动士兵上战场:夺取武器去战斗。那时候不计算人头,只计算子弹头。很正常……从逻辑上说,保存这种记忆的人们都相信,为了战胜敌人就必须制造出坦克和飞机,多多益善。所以世界上积累了这么多的军力,以至于苏联和美国可以互相毁灭对方一千次。但是武器还要继续抓紧。新一代人就是这时登台的……戈尔巴乔夫的整个团队在战争时期都还是儿童……他们的意识中只有欢乐世界的印象……骑着白骏马检阅胜利日游行的朱可夫……已经是另一代人,另一个世界了。第一代人不相信西方,视西方为敌人;第二代人要过西方人一样的生活。当然,“老人党”们很害怕戈尔巴乔夫,害怕他关于“建立无核世界”的谈话——害怕他告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恐怖平衡”学说。戈尔巴乔夫说的是“核战之中不可能有赢家”,意思是我们应该减少国防工业和裁军,让第一流的军工厂改去制作生产钢锅和榨汁机……这样怎么行?军方将领们与政治领导层、与总书记进入了战争状态。将军们不能够原谅总书记失去了东欧板块,不能原谅我们从欧洲撤出,特别是东德。就连科尔总理也对戈尔巴乔夫的慷慨感到惊讶,他们提出给予我们大笔金钱,协助我们从欧洲撤军,但是戈尔巴乔夫拒绝了。这种天真令科尔惊讶。这是俄罗斯式的憨厚。戈尔巴乔夫是那么希望西方人喜欢他……为了法国嬉皮士穿印有他照片的T恤……却平庸而可耻地放弃国家利益。军队撤回到森林中,撤回到俄罗斯原野上。军官和士兵住在帐篷和地下掩体里。改革……如同一场战争,但这并不像是复兴国家……

在苏美裁军谈判中,美国人总是得到他们正好想要的。阿赫罗梅耶夫在《元帅和外交官的眼睛》一书中描述了“奥卡”导弹(西方称为CC-23)的谈判过程。这种新导弹除了苏联谁都没有,美方的目标是销毁它。但它并不在苏美谈判条件中:建议销毁的只是1000至5500公里中程导弹,最少也是500到1000公里射程。“奥卡”的作战半径是400公里。苏联总参谋部对美国建议说:那么,我们可以表达一下诚意,我们可以不从500公里射程起,而是从400公里射程起,禁止400到1000公里范围的导弹,这样美国人就不得不牺牲自己的现代化导弹,射程在450至470公里的“兰斯-2”。漫长的幕后斗争……可是戈尔巴乔夫却背着军方,自己做出了销毁“奥卡”的决定。正如当时阿赫罗梅耶夫所说的那段名言:“不如我们干脆在中立国瑞典申请政治庇护,别回国了?”他不能参与瓦解自己贡献了一生的事业……(停顿)世界成了单极,强权现在属于美国。我们变得软弱,立刻被推向边缘。我们变成了三流国家,成了失败者。我们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却输掉了第三次世界大战……(停顿)所以阿赫罗梅耶夫元帅……他不能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