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启示录的慰藉 孤独的红色元帅和三天就被遗忘的革命(第10/14页)

……1989年12月14日,萨哈罗夫葬礼。成千上万人走上莫斯科街头。根据警方的资料,大概有七万到十万人。守灵的有叶利钦、索布恰克、斯塔罗沃伊托娃……美国驻苏联大使杰克·马特洛克在回忆录中写道:这些人物出席“俄罗斯革命的象征”“国家级持不同政见领袖”的葬礼,是合乎逻辑的。可是当他瞥见稍远些的阿赫罗梅耶夫元帅的身影,这位美国大使感到惊讶了。萨哈罗夫生前与阿赫罗梅耶夫是敌人,双方是不可妥协的对手。(停顿)但是阿赫罗梅耶夫却来道别,除他而外,克里姆林宫没有人来,总参谋部也没有别人来……

……只要稍微给他们一点儿自由,小市民的嘴脸就无处不在。对于阿赫罗梅耶夫这位苦行者和无私者来说,这是巨大打击。在内心里,他不能相信我们真的会搞资本主义,我们有苏维埃人和苏联历史……(停顿)我的眼前至今仍然有这样的画面:在阿赫罗梅耶夫那个住着八口之家的国家别墅外,一个金发女郎边跑边尖叫:“看看吧,两个冰箱和两个电视!这是谁?这就是阿赫罗梅耶夫元帅,为什么让他拥有两个电视和两个冰箱?”大家今天都沉默了,一声不吭……以前关于别墅、公寓、汽车和其他待遇的具体记录,现在早已刷新。什么豪华汽车、办公室的西方家具,不是去克里米亚而是去意大利度假……在我们当时的办公室,家具都是苏联货,我们开的车也都是苏联造,我们穿的西装和皮鞋也全是苏联产品。赫鲁晓夫来自一个矿工家庭,柯西金[15]出身农民……就像我所说的,他们都是从战争中过来的,生活经验当然受到局限。不仅人民,就连领导人那时候也是住在“铁幕”后面,所有人都好像住在鱼缸里……(停顿)还有一件事……也许这是局部的问题,说是战后朱可夫元帅失宠,不仅与斯大林嫉妒他的名声有关系,也和他别墅里大量从德国运回来的地毯、家具、猎枪有关。虽然这充其量也就是装载了两辆汽车,但是布尔什维克是不能够有这些破烂的……这些在今天听起来都很可笑……(停顿)戈尔巴乔夫喜爱奢华,在福罗斯为他建造了别墅……大理石来自意大利、瓷砖来自德国……沙子来自保加利亚海滩……其实没有一个西方领袖不是这样。如果把斯大林的克里米亚别墅与戈尔巴乔夫的比较,那就只算是个宿舍了。毕竟,总书记变了……尤其是他们的妻子变了……

谁来捍卫我们的共产主义?不是教授,也不是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而是列宁格勒的一个化学教师尼娜·安德烈耶娃,她挺身捍卫共产主义……她的文章《我不能放弃原则》造成了轰动效应。阿赫罗梅耶夫也写作和演讲。他对我说过:“应该回击了。”有人打电话威胁他,说他是阿富汗的“战犯”。很少有人知道,他是反对阿富汗战争的。他从来没有从喀布尔运出钻石或其他宝石,也没有像其他将军那样从国家博物馆带走名画。他不断遭到中伤……是因为他阻拦所谓“新历史学家派”要证明我们一事无成,身后一片空白,连胜利也不是我们的,只是开上去小股分队和部队。战争是罪犯们打胜的,是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到达柏林的。那是什么胜利啊?通往欧洲的路上铺满了尸体……(停顿)如此贬损和侮辱我们的军队。这样的军队在1991年莫非还能取胜?(停顿)难道这个军队的元帅能够忍受这些吗?

阿赫罗梅耶夫的葬礼,只有家人和少数朋友参加,没有军人致敬,没有礼炮。《真理报》都不愿意刊登一个指挥过四百万军人的前总参谋长的讣告。前国防部长亚佐夫和其他“政变分子”一起被关进了监狱,新任国防部长沙波什尼科夫当时好像因为搬进亚佐夫的公寓并且急于赶走亚佐夫的妻子而备受关注。只顾自己的私利了……但是,我要说一下,这很重要:就算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成员可以因为相关事情而被判罪,但他们绝不是追逐个人目标和私人利益……(停顿)在克里姆林宫的走廊里又出现了关于阿赫罗梅耶夫的窃窃私语:“不就是那个内向老实的人吗。”官员们都转而投向叶利钦……(反问道)有谁明白什么是尊严?不要问幼稚的问题了,正常的人都不时兴了……结果,美国《时代》倒是发表了周刊讣告文章了,文章作者是海军上将威廉·克劳福,里根时代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相当于我们的总参谋长)。他多次在军事谈判中会见过阿赫罗梅耶夫。他尊重阿赫罗梅耶夫,是因为他的信念,虽然对于他来说,这信念完全是陌生的。敌人也向他致敬……(停顿)

只有苏维埃人可以理解苏联人。其他那些人,我不会对他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