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空空如也的山间小道(第18/30页)
我心想着,逃离这个远离尘世的低地吧,可又决定留下来了。那个坐落在后面通往林地出口的木板棚屋已经不复存在了。它当年是用来避雨遮阳的。散落在那条绿色通道边上的残木断板同那些废弃的支撑杆一起形成了一个介于柴垛和晒草架之间的东西,对前者自然太稀疏了,而对后者又太不规则了。我站在这前面等待着,可等待的并不是什么确定的东西。
天开始下雪了,始终只是些零零星星的雪花,突然间从云层里飞出来,在空中飘来飘去,又消失了。我不禁回想起了父亲那个习惯,每当要作所谓的决定——无论是一项开支还是写遗嘱——前,就在那条绿色通道上踱来踱去,而我此刻在重复着这一切。我的脑海里突然闪现出他的一个家庭格言:“我就是一个可怜巴巴的果园看守人!”他常常面对挂着那位失踪者照片的暗室这样说。
到了路的尽头,我转过身子,抬起头来,看见在那一堆木板和支撑杆中竖立起了一个耸立云端的哀诉架,我想像中就跪在它前面。走近一看,这架子图像突然变成了一尊雕像,而且那一排排果树也接着以同样的方式展现在我眼前。我实实在在地心想着,这就是“那些显贵的祖先的纪念碑”。
我待得越久,不管是上上下下、转来转去、走走站站还是这边看看,那边望望,作为正处在自然衰亡之中的果园,这个地方越来越清楚地彻底变成了一个杰作,一个使人的手得以流传和赞美的形式,具有由别的手可以转化成别的形式的裨益,比如说以文字形式可以转化到被孤寂的山间小径分成梯级的低地侧面那儿——雪天里,逐渐突显出一行行越来越白的道儿。这样一来,在由苔藓和槲寄生团形成的包围圈背后,那一根根果树枝上,它们的“眼睛”重新活跃起来;火石的光芒闪过树根旁那腐烂的光亮;从果园中心的框架上吹来一阵阵南风,后来也一再会吹拂在那密闭的房间里。
这时,我在思考着两件事:面对这些像鸭舌帽似的附着在枯树干上的腐木菌,我想起了哥哥的一封信。他在信中提到了名叫“格巴”的这样一个女孩。在复活节前的星期天黄昏,他和那个姑娘一起去观赏复活节焰火(这对他来说是“最神圣和最高兴的事”,之后,“节日也就告结束了,甚至连那些香肠都不会让我如此高兴的”)——而面对那些支撑杆,那根顶端叉开的榛条棍又浮现在我的眼前。对动物常常残忍的父亲,当年就把一条割草时被他一刀两断的蛇叉在上面:它不仅在当时一整天里,而且在这些年间就缠绕在那个叉子上。叉子固定在打入地里的木桩上。比起所有那些阳光果实来,它更加持久地成为这个地方的标志。它如今已经悄然地消失了。在果园最荒凉的角落里,我对着自己的祖先,同样在寻找着一个孩童的那双眼睛,离开了亡灵的声声哀诉,摆脱了那个“分离的永久王国”(哥哥如是说),我直言不讳地进一步说:“真的,我将会给你们叙述的!”当然不是以胜利的声音,而更多是以失败的声音。
从哥哥在农业学校的三年里,同样留下了许多班级照片。在第一张照片上,小伙子们个个都敞开着衣领,挽起了袖子,并且穿着齐膝的深色围裙。他们站在一条宽阔而阳光灿烂的林荫道上,并且在那里安营扎寨。两边都是果树,鲜花盛开,连一片树叶都看不到。背景是一片枝蔓还很小的坡地葡萄园,一行行垂直的葡萄架通到坡顶上的小教堂前。繁花似锦的果树白茫茫一片,与春天的云彩相映生辉。阴影是短暂的,正值午间休息,哥哥甚至连梳一梳头的时间都没有了,一束头发挂在他的额头。一照完相,人人都立刻又开始干活了。这一班人紧紧地站在一起,有几个人把手臂搭在旁边人的肩上,不过哪儿也看不到有人对这种姿态作出回应。有一个,也就是那个最年轻的,将自己的身子撑在旁边两个人身上。由于阳光强烈,看不到一个同学的眼睛。哥哥站在最后,要比其他人略高一些,也许只是由于头发又密又厚,看上去才那样儿。惟独那张脸被前边的脑袋挡住了,看样子,仿佛他是到了最后一刻才站进去的。在后面的林荫道上,有一个衣着宽松的女人远离去。
在另一张照片上,很少认得出环境来,而更多是这个班的形象。地点是一排松树前的道上,不是树林,而同样是一个林荫道的部分,前面是一根电线杆,后面是一排瓦屋顶。他们个个都身着西服,有些甚至打着领带,领结像一个嗉囊大小,有的表链从马甲扣上吊到下面的衣兜里。前面有一个盘腿端坐着,怀里抱着一个小酒桶,手里拿着一只倒成水平位置的酒瓶。这张照片有点秋天的景象,也是因为路边的花已经凋谢。可首先看到是,有个小伙子在别人塞手绢和插钢笔的位置上捧着一根鸟尾一般长的谷穗。哥哥坐在第一排,属于敞开着衣衫族。他的西装翻领奇大,没有塞手绢的兜,也没有纽孔。他双手交错搁在膝上,从一边朝着照片以外望去。他挺得直直地坐着,同时看上去又无拘无束:他不摆什么架势,总是这个样儿。和去年不一样了,他们都不再是青年了,而是生龙活虎的男人了。那嘴唇不是首先为摄影师闭着的。有一个已经将双手叉在腰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