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盲窗(第13/21页)
有一次,我们好几个人坐在一张桌旁聊天。起初,我还跟得上,可是后来,十分突然,我与别人之间就一刀两断了,那儿是交往的人群,这儿是我。我只是听到他们在说话,没有看他们。在我的余光里,最多不过是几个肢体闪来闪去,或者动来动去。因此,这听觉就越发敏锐:让人吃惊的是,无论是每个句子的一字一词还是抑扬顿挫,我似乎都能够立刻清清楚楚地复述出来,比最好的录音机还要真实。人们谈论的无非都是些习以为常的东西,借以消遣。然而,恰恰就是人们谈论的那些事,还有他们谈论那些事的方式使我气愤。这期间,我自己不是也竭力想参与其中吗?是呀,可是此刻我无声无息地坐在一旁,就想着让这一圈人来问一问。在我看来,那些人当然只是谈得越发来劲,旁若无我,无视我,仿佛此间惟独就是要这样做给我看的,他们就是他们,而我对他们来说是不存在的。是的,这帮市民子女当着我的面,当着这个一声不吭的人的面,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没了,压根儿连问都不问你一声。他们如此做的目的就是要把像我这样的人,像我们这样的人驱除出去,就连他们说话的方式也是冲着我来的,尽管其中也没有什么恶语相加,像是平平淡淡,容易上口的歌唱。我感到,面对这样的聚会,在孤独的境地中,能量在我的身上聚集——那种总有一天也要说话和叙述的冲动——,在我的脑海里突然变向,一边猛烈地震撼和麻醉了整个大脑,一边弹回我的身体里。那种“孤独”,我不过是把它当成一个字眼:我就是这样感受孤独的。在这一天里,我打定主意,这种形式的交往永远也不会是我的。甚或不能在这儿跟他们一起谈论,充当一个另类,这不也是一种无声的胜利吗?我不告而别,离开那张桌子,他们甚至连片刻都不停顿。后来,当再发生这样的事时,我才听到有人说,我没有过“儿童游戏室”。随之我想起来了,在我们家里,确实没有过孩子们的专用空间。再说,从发生这些事情后,留给我的就是一个后来我自己无论如何非要改掉的不好习惯:在一次争论中,冲着一个对手说出了“你们”,尽管他就一个人而已。
这样一来,我那时的家园就是乘车,在汽车站和火车站等待,一句话,在路途上。每天九十公里路程,或者加上步行,来往于村子和那个城市之间花去的三个钟头构成了一个时间空间。由于各种各样的麻烦,它同样也给予了适合于我的生存空间。每次都会让我深吸一口气,终于又来到这些绝大多数不相识的人之中,我不需要把他们之中的任何人分类,他们也不用将我去分类。在乘车期间,我们既不是穷人,也不是富人,既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既不是德国人,也不是斯洛文尼亚人,充其量就是年轻和年老而已——而晚上乘车回来时,我甚或觉得,仿佛我们之间压根儿连年龄都不算不上什么了。可是我们到底是什么呢?在这没有等级的客车里,干脆就叫做“旅行者”或者“旅客”,而在汽车里,则更好听些,叫做“乘客”。有时候,由于各种原因,我选择乘汽车:一方面,这样我路途上会长些;另一方面,这时天已经黑了;再说乘坐汽车时,我觉得连那些令人厌烦的熟人一个个都变样了。无论是在村子还是小城里,我哪儿都会把他们和他们的声音、他们走路的姿势、他们的目光,他们胳膊肘撑在窗台上扭头望着过路人的样子,也包括我对他们的家庭和他们的来历所知道的东西等同起来。可在这儿,他们一上汽车,一下子就变得无法确定。而作为无法确定的人,他们在我的眼里超越了平日:他们被消除了自己的特征,终于表现为独自,惟一和现在。在这飞快行驶摇摇晃晃的汽车里,他们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显得比他们在家乡坚守的教堂固定座位上要真实多了,就像被共同的行程脱胎换骨了。变得无法确定以后,他们才显现出自己的图像。他们这时表明了什么,同时却又是无法阐释的,这也就是实实在在的他们。他们和一个个乘客打招呼毕竟就是招呼;他们的询问毕竟就是想要知道。我虽说没有能够这样坚持,可是我本该如此啊!在这几乎总是零零散散的人堆里,或者由小孩和成人组成的一个个人群里,我感到就像受到保护一样,如同在像我这样的人之中似的。这些人由一个可信任的公职人员(在家乡或许就是个闷闷不乐的邻居)驾驶着穿行在城市和乡间公路上,不是什么郊游,也不是什么娱乐目的把大家联系到一起,而是不得不做的事情使他们离开住地和花园,去看医生,去上学,去逛市场,去当局办事。这种感觉不是什么时候都需要黑暗的保护。有一次,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坐在几个女人后边,她们谈论着自己的亲戚,满车都听得到。她们正好都是去医院方向的路上。她们的病史形成了各种声音清晰的连续,一个扯开嗓门,一个低声低气,一个痛苦抱怨,一个泰然自若,其间各个声部分别加入合唱。于是,这辆行驶的汽车就变成了一个现在单独属于这些女叙述者的舞台,而在这个装着玻璃的保护罩里,最后集结成一个完整的王国的光束,一道驱散一切现实存在和让人透不过气的东西的光束,一道催人振奋的光束。这是一个特殊的,此刻却与这辆汽车一起运行的王国。那些女人的头巾闪闪发光,从她们手提包里闪耀着一束束花园鲜花的绚丽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