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定远侯。(第3/5页)

沉默片刻,崔云昭道:“夫君的晋封旨意恐怕要提前了。”

皇帝重病,朝野动荡,百姓们人心惶惶,此刻最需要的就是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果然,小年前日,朝廷下达旨意,褒奖保家卫国,英勇无双的霍檀,霍观察使。

圣旨亲封霍檀为定远侯,食邑三千户,封崔云昭为定远侯夫人。

另封霍檀为长汀承宣使,兼任绕曲观察使,并殿前都指挥佥事,率殿前兵马营万人拱卫京师。

至此,霍檀正式成为朝中重臣。

长汀就在汴京跟岐阳之间,是军事重镇,原为殿前兵马营驻军地,后来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成为新的军镇。

一般长汀承宣使都为殿前都点检,但现在的殿前都点检为当今皇帝陛下的妻弟,太子殿下的舅父,国舅爷于未平。

于未平少时便追随在裴业身边,一路忠心守卫,多年来出生入死,后裴业登基,封他为利泽节度使并殿前都点检,长汀承宣使另安排旁人接任。

国舅爷于未平本就有藩镇,所以他并非长汀承宣使。

会调去汴京,本就在霍檀跟崔云昭对于意料之中,但霍檀确实没想到,给他的职位这么要紧,直接便成为殿前亲军统领。

要知道,殿前军一直都在国舅爷于未平手中,从未有过改任。

这个任命实在不同寻常。

此时他们远在伏鹿,胡思乱想毫无必要,便趁着新年好好收拾家什,一点点往汴京搬家。

过了上元节,新年便算过完了。

元月十六,霍檀点手下亲兵两千人并原伏鹿大营五千人开拔,赶赴汴京。

士兵们会在长汀安营,霍檀全权交由属下几位心腹大将来办,他自己陪同家人,直接来到汴京城门前。

朝廷会给霍檀爵位,一是为了褒奖他的英勇,二是为了平复百姓恐慌,三则是为了让他全家搬来汴京,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但若是全家都在汴京,霍檀就必须要听话了。

这个爵位既是褒奖,也是限制。

霍檀跟崔云昭心里都很清楚,但汴京是必须要来的。

不来就是有反心。

到了汴京会面对什么事情,两人都不知晓,但他们的心却都很坚定。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遇事解事便好,无需为未来过分担忧。

此刻,一家人坐在马车上,透过车窗看着汴京雄伟的城墙,心里都有着说不出的滋味。

入汴京城的手续文书很繁琐,崔云昭跟霍檀一起同守城的巡防军指挥交接户籍信息,马车里,林绣姑不由握了握手心。

霍成朴坐在母亲身边,轻轻握住了母亲的手。

“阿娘,不用紧张。”

林绣姑点点头,却没有说话。

霍成朴掀开车帘,看了看车窗外的车水马龙,少年稚气的脸上满满都是坚定。

“阿娘,无论汴京如何,只要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就无所畏惧。”

“阿兄不怕,嫂嫂不怕,我们都不用怕。”

林绣姑眼底泛红,她紧紧攥着霍成朴的手,目光看先对面的长女。

母女两个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欣慰。

不多时,事情就办妥了。

崔云昭回到马车上,霍檀重新骑上踏雪,马车缓缓前行。

在一众的人流中,崔云昭先是听到城里热闹的人声,紧接着,她就听到百姓们的呼喊声。

“将军威武,霍家军威武。”

“定远侯威武。”

百姓们大约听说今日霍家会入城,自发前来迎接霍檀。

鲜花和掌声铺满前路,但霍檀神情却越发肃穆。

为了怕百姓拥挤踩踏,霍檀立即让亲兵维持秩序,然后拱手谢过百姓们。

打仗并不是他一个人的事,也不是士兵们的事。

他们吃的军粮,所用的军服和兵器,皆是百姓们一文一文上交的人丁税,取之于民,也要感谢于民。

霍檀是由衷感谢百姓们对他们的支持,可他却不想遇见这样隆重的欢迎。

刚刚踏入这座古朴的汴京城,权柄漩涡便随之而来。

等亲兵维持好秩序,霍檀便下令快速行军,很快,一行人便甩脱了百姓们,转入定远侯府前的梧桐巷。

定远侯府距离长信宫很近,不过两条街便能来到长信宫的后宫门,一直以来都是武将侯爵们的居所。

这处定远侯府是朝廷亲选,府中上下都有翻修,干净又整洁。

最要紧的是定远侯府庭院深深,终于有了高门大户的模样。

一家人看过前庭后院,又看过各处宅院和花园,甚至把后面的后院和亲兵厢房都看过,才回到了前堂。

随着老太太的故去,现在的林绣姑已经成了老夫人,而崔云昭和霍檀则是侯府的现任当家人。

林绣姑坐在主位上,霍檀和崔云昭一左一右,看着这座古朴雅致的侯府,林绣姑脸上终于有了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