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幕(第6/15页)

雌鲨如巨蟒一般扭动着鱼雷状的庞大身躯,游刃有余地穿行在这温热的虚空之中。随着侧肌的收缩,它的尾鳍和后背富有韵律地摆动着,推动着它向前。它半月形的巨型尾鳍提供了惊人的推力,尾鳍上叶的“V”形缺口则为它减小了水流的阻力。

巨齿鲨身体两侧宽大的胸鳍在为它提供浮力的同时,也帮助它在向前游动时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客机机翼的功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的背鳍高达6英尺,像一面船帆般高高耸立,发挥着方向舵的作用。除此之外,它还有一对腹鳍,第二只背鳍,外加一只稍小的臀鳍,进一步协助它在水中稳定姿态。经过长达4亿年的演化,这一切都是如此浑然天成,完美无瑕。

雌鲨通过两只柚子大小的线形鼻孔探知周边环境,一种夹杂着多种特殊化学物质与排泄物的特殊气味进入了它的大脑。它顺着气味的方向游去,期待着一顿美味的大餐。

它的前方有数千条巨型乌贼,正成群结队沿着谷底穿行。

雌鲨已经追踪了这群乌贼有数周之久,但一直没有做出捕食的行动。毕竟捕食需要狩猎,而狩猎是需要消耗能量的。在保持体核温度与环境温度大致相仿的情况下,只要雌鲨待在温水层,并且不进入狩猎状态,就可以连续几周无须进食。

海蝠号发出的声波扰乱了雌鲨的感官,迫使它朝着声源发起进攻。一阵冲刺之后,雌鲨突破了热液柱顶,但海水的温度也随之骤降到了33华氏度。凛冽的水温阻止了它的进一步行动,它只能再次回到深渊之中。

消耗了能量之后,雌鲨的储备已所剩无几。

它需要进食了。

随着尾鳍的摆动,饥饿的雌鲨加速穿破黑暗,飞速朝着它猎物进发。

*  *  *

在大海中,体形的大小决定了啄食的顺序。栖息在马里亚纳海沟里的乌贼正是利用这一规则,通过扩大自己的体形来适应生存环境。它们的头上长着鳍,8只爪子上布满吸盘,还有两只用来进食的触手,全长可达18至20英尺。为了将体内蓝绿色的血液输送至十肢,并为改变身体颜色的伪装技能提供足够的能量,它们体内足有3颗心脏。此外,它们还可发出明亮的荧光,用于吸引猎物或是恐吓敌人。

这种乌贼懂得如何思考——它们学会了成群结队地行动,以使自己的体形看似硕大无朋,好吓走潜在的敌人。当数以万计的乌贼一齐移动时,它们看起来就同一只数百米长的巨兽如出一辙。

乌贼的伎俩可谓高明,却瞒不过巨齿鲨的感官。雌鲨嘴部的上下两侧均有用于接收外界信号的细孔,名为洛伦齐尼壶腹。这些布满黏液的深孔经由纷繁复杂的颅神经直接与雌鲨的大脑相连,让它得以探测乌贼游动时产生的微弱电压差和生物电场。借助洛伦齐尼壶腹极为敏感的探测能力,巨齿鲨甚至能从成群移动的乌贼中凭借它们各自心率的差异将它们一一分辨开来。

*  *  *

巨齿鲨在乌贼群的上方紧紧跟随,伺机而动。

乌贼感受到掠食者的来临,加快了游动的速度,同时透过外皮散发出蓝绿相间的荧光。这种色调不仅是在提醒自己的同类提高警惕,也是在警告外敌保持距离。

巨齿鲨拱起脊柱,胸鳍朝着海底的方向卷起,完全进入了攻击模式。正当这名年轻力壮的杀手要朝乌贼群发起俯冲之时,它突然感觉到附近还有什么东西在暗处虎视眈眈——是另一名挑战者。

*  *  *

这是一头长33英尺,重18吨的克柔龙。它的腰身虽不及巨齿鲨那般粗壮,但体长也足以与雌鲨媲美。它的头部约占身体全长的三分之一,看起来和鳄鱼的颚有些相似,嘴里长满10英寸来长的利齿。它脖子细长,身躯却显得粗壮,越往尾部越显苗条,最后只剩一根短小的尾巴,整体看来大约成一个锥形。得益于4只巨大的脚蹼,上龙流线型的身体能在水里如蛇行一般自如地游动。

克柔龙活跃于中白垩世,由爬行动物演变而来。在长达5000万年的漫长岁月里,克柔龙都是海洋的霸主。然而,在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后,腾起的烟雾布满大气,遮挡了阳光,最终导致了冰河世纪的到来。

爬行动物都是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会随着环境的温度而改变。当海洋温度骤降时,这些蛇颈龙族群由于无法获得足够的热量维生,数量也随之锐减。而克柔龙栖息的澳洲海域由于在冰河时期中并未遭受太大影响,成了地球上屈指可数的温暖区域。正因如此,克柔龙才在这场浩劫中成了唯一幸免于难的蛇颈龙族群。

正如鳄鱼需要依靠晒太阳提高体温一般,克柔龙深入因热液喷口而变得温暖的马里亚纳海沟同样是为了生存。经过成千上万代的演化,生活在马里亚纳海沟的克柔龙进化出了腮,让它们能在这温暖的深渊之中栖息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