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幕(第5/15页)

“我就是认真的。你知道我说服我爸让我们继续这么探险多不容易吗?你要知道的话你也会认真对待的。除了排查输油管道,薪水这么高的工作又少又偏,一般都在成熟的船上才有。我们就得搞个大新闻才能让托尔曼号一举闻名。”

“我就是想让你考虑清楚。你把这个大怪物从海底带上来了,兄弟,它就归你了。”

“别跟我开玩笑。”

“我强调的是责任,保罗。”

“我们先给它标记上,然后再想下一步。行不?”

“好。你在6点前准备好标记的事,然后我们就往南开。”

“8点嘛。”

“保罗,你看过有部叫《海神号》的电影没?”

“好啦,好啦,6点。一小时内装备好两艘海蝠号,准备出发。”

5

马里亚纳海沟

马里亚纳海沟诞生于太平洋板块消减至亚欧板块边缘下方时产生的俯冲带旁。数百万年来,无数热泉喷口沿着这条长1550英里,宽40英里的海沟,日日夜夜地将高达700华氏度的热泉喷射至这深海之下的栖息地中。这些暴躁的“黑烟囱”喷出的热液富含矿物质,可蹿升约1英里高,形成了一面由“煤灰”构成的天花板,将刺骨的海水与深渊全然隔绝开来。再加上马里亚纳海沟海底峡谷陡峭的地势,这面厚达60英尺的热泉层天花板的状态便越发稳定,让西太平洋底部这座无人踏足的国度拥有了类似温带的气候。

直到1977年,科学家仍坚信不见阳光的海底不可能有生物存在。然而,在对阿尔文号深潜器从深海捕获的实验品进行研究之后,科学家惊讶地发现了一条巨型食物链,这条食物链始于一种管虫(一种8至10英寸长,以热泉喷口喷射的物质为生的无脊椎生物)。有一种细菌寄居在管虫体内鲜红色的供养器官之中,而管虫则和这些细菌建立了一种共生关系——管虫依靠细菌生存,而细菌则通过化能合成作用靠热泉喷口喷射出的毒性化学物质维生。

在马里亚纳海沟深处,巨型的白化虾蟹以管虫为食;小鱼以虾蟹为食;更大一点的鱼以小鱼为食;而那些成百上千万年前就在这与世隔绝的温带水域中生存的各式奇特海洋生物,则以这些大鱼为食。虽说马里亚纳海沟之下没有鲸鱼也没有海象,但也有许多猎物可供更高级的狩猎者享用。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拜太平洋洋面7英里之下这个生机盎然的生态系统所赐。

而位于这条食物链顶端的,正是噬人巨齿鲨。

*  *  *

一条通体纯白的巨齿鲨在漆黑的峡谷中缓缓游弋。它身长48英尺,重27吨,虽然尚处青春期,但这条雌性巨齿鲨已经足以和它的雄性同胞们竞争——它们达成了某种默契,在它第一次生育周期结束前避免互相接触。

雌鲨张开大嘴,露出一个狰狞而扭曲的笑容,好让温热的海水涌入嘴里。它的下牙龈线上隐约可见22颗刀锋般锋利的牙齿,用于撕裂猎物的血肉;而上牙龈线上那24颗更大、更宽的牙齿则被用于碾压猎物的骨头、肌肉和油脂。除开长在嘴巴前排的这两行牙齿外,另有4至5行牙齿像传送带一般隐藏在牙龈线内。这些长3至6英寸锯齿状牙齿分布在雌鲨10英尺宽的巨颚之中,但它们实际上却是钙化的软骨。并且,它们并非牢牢固定在它的头骨之上,而是松散地悬挂着。如此一来,它的上颚便可向前推送,张开成一个夸张的角度,足以让它完完整整地一口吞下一辆小货车。

在过去3000万年里的大多数时光中,巨齿鲨是每个大洋的统治者,以高脂、高能、性情温顺的鲸鱼为食。但自从上一次冰河世纪于200万年前到来之后,一切都变了。温热的洋流被阻断后,陆桥的产生改变了鲸鱼迁移的习性。虽说单这一点改变还不足以对巨齿鲨造成决定性的影响,但另一个族群的崛起却让巨齿鲨的数量开始锐减。

那就是虎鲸。

虎鲸习惯以30至50头的鲸群为一个整体进行群体狩猎。它们在巨齿鲨的栖息地肆意妄为,不出10万年,就让大自然创造的顶级狩猎者所剩无几。

还好,马里亚纳群岛海岸沿线的巨齿鲨栖息地让它们逃离了被灭绝的命运。这只巨齿鲨被虎鲸赶出了群岛附近的浅水区,转而前往海底深处逃离鲸群,并在途中偶然发现了这位于地球最深处的温水栖息地。

*  *  *

这条年轻的雌鲨沿着高耸的黑烟囱,顺着洋流继续朝西南方向轻松自如地游去。虽说沟底没有可见的光源,但巨齿鲨并没有丧失视力。经过长期的进化与演变,巨齿鲨的视网膜底部长出了一道反射层,为它提供了些许夜视能力,也让它的眼睛变成了白化生物中常见的灰白色,而非一般鲨鱼的黑色。这样的白化现象,也是在这不见天日、与世隔绝的沟底繁衍无数代后产生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