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一抹残阳万里城(第6/10页)
就和当初发的“巧电”一样,张学良此语给阎锡山造成了不小的错觉。阎锡山为避免下野,又打起了与张学良合作的主意,于是便派赵戴文等人到东北接洽。
阎锡山以算盘打得精著称,可是在中原大战中,比他更精的是张学良。这位刚刚崛起,令人刮目相看的东北少帅绝不是对染指山西没有兴趣,而是希望“往漂亮去做”,不费一枪一弹就达到全取华北的目的。偏偏阎锡山不知趣,硬要缠上来,张学良只好跟南京方面打招呼,让蒋介石来整治他。
蒋介石立即给阎锡山发去一份电报,措辞相当不客气:“你快走,否则轰炸。”
发现阎锡山赖着死活不肯走,蒋介石果然说到做到,天天派飞机对太原进行轰炸,以后甚至连河边村都没放过。
飞机轰炸使得太原市面更加萧条,白天街上基本看不到人,只有掌灯以后才有人出来做买卖。金融也因之更显混乱,天津《大公报》太原通讯报道:“山西票骤跌至每一百元换三百二十元,开未有之纪录。”
经济困顿在令太原市民不堪其苦的同时,也让扩大会议的人深受威胁。许多人北上时拖儿带女,又穿着单薄的衣服,在萧瑟的秋风中不免有“九月寒衣待剪裁”的惶恐。
当初阎锡山将扩大会议移至太原,本意仍是指望“军事失败用政治挽救”,但事与愿违,扩大会议不仅对阻止军事溃败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还反过来沦为了政治上的累赘和经济上的包袱。阎锡山人还在石家庄,汪精卫也不好意思单独为这件事去烦他,只好自掏腰包,给扩大会议的人每人赠送了五十元,以聊表雪中送炭之意。
汪精卫此举,固然让大家很是感激,可实际上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一些人初步得出教训,认为继续跟着汪精卫或反蒋都没有出路,今后只有两种选择,即要么投降蒋介石,要么当共产党——后来确实有人投到蒋介石幕府,也有人参加了共产党。
作为改组派中仅次于精神领袖汪精卫的二号首领,陈公博能够深切感受到组织内部的这种动荡不安。有一天在山西大饭店的客厅里,他碰到了李宗仁的代表卢蔚乾,卢蔚乾问他:“衮衮诸公,有何妙计安天下呢?”陈公博苦笑作答:“怕不是衮衮诸公吧?”
卢蔚乾当即口占一绝:“诸公衮衮策升平,滚滚黄河骇浪惊。早识老西不中用,问君何事客并城。”
封建残余的小脚
“老西”不中用,老冯更尴尬。他现在是西行北上都无路可走——西行之路被杨虎城切断,北上之路又被石友三所截住,耐人寻味的是,杨虎城、石友三还都是他的旧将。
只能入晋了。在西北军分崩离析之前,以什么样的方式入晋,冯玉祥拥有很大的发言权,反正你老阎不让进,我就打你。如今西北军残部实力有限,没准“打”字还没说出口,倒先让别人给灭了。
正是“前程如黑漆,暗中摸不出”,冯玉祥一路上都沉默寡言,心情抑郁。到得山西边境的晋城,他让人传话给城头,希望能大开方便之门。
晋城驻扎着晋军一个旅,旅长听说冯玉祥率部入晋,准备派兵阻击。县长认为事关重大,便劝旅长不要轻举妄动,他自己则率全县官民和士绅代表出城迎接。
阎锡山闻讯发来电报,要求不让西北军入晋,但为时已晚。既然已经进来了,老阎也就只好做个顺水人情,同意退到山西的西北军残部暂时驻扎于晋城,冯玉祥本人及其总部人员则可由娘子关入太原居住。
冯玉祥到娘子关后,与阎锡山、汪精卫在车站进行了会谈,协商善后问题。冯、阎都不肯下野,也不愿接受蒋介石提出来的条件,同时,张学良又根本不可能与他们“合作”。三人商量一番的结果,只能据娘子关以自守,看看时局变化再说。
第二天,陈公博陪着汪精卫返回太原。汪精卫这么一回来不打紧,却把和他同住一家饭店的麦焕章给急坏了。
麦焕章也是李宗仁的代表,曾留学法国,本人喜好女色。倒霉的是因为和汪精卫住一起,以汪之级别,饭店门口自然要设警卫,这就限制了他选花征艳,为此十分苦闷。正好汪精卫去了娘子关,警卫撤了,麦焕章以为汪精卫这一去,起码得有好几天不会回来,于是就放心大胆地招了一个小脚土娼前来伴宿。
他没想到汪精卫如此快就返回。汪回来,门卫就要重设,土娼也就不能出去了。无奈之下,麦焕章只好从外面将房门锁上,索性把土娼关在屋里。
麦焕章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其实大家都知道他在干着什么勾当。卢蔚乾和他一起去见汪精卫,碰巧覃振也在坐,覃振就笑着问他:“麦先生,你那位贵相知还在房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