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大玩家(第8/23页)
蒋军刚刚才在晋军身上找到了一点感觉,很快又被西北军给吓住了。官兵们普遍产生恐惧心理,士气也大为低落,乃至于上级不下死命令,就没有人敢做主动出击的尝试。
蒋介石对此感到气急败坏,他在给刘峙、蒋鼎文和陈诚等人的信中说:“我军始终诱人来攻,而并不反攻一次,不惟逆焰日张,而且为革命军人之羞也……观近日各将士恐怖之心,忧兵力不足之念,使中正为之悲愤,何我革命军人之精神竟至不振如此耶?”
为了振作“革命军人之精神”,写完信不久,蒋介石便在陇海线上策动了新的攻势。他集中刘峙、蒋鼎文、陈诚各部及教导师三万余人,在炮兵的配合下,计划来个釜底抽薪,绕道对开封实施奇袭。
行动开始很顺利。根据飞机侦察,奇袭部队所需要经过的区域兵力空虚,估计原来的守兵都已经被调到平汉线上去了。于是蒋介石便命令各部长驱直入,向开封大胆挺进。
可是这其实是一个早已布好的陷阱。
偷鸡不成蚀把米
此前,第三军团在平汉线遭遇惨败,军团总指挥何成浚下达了撤往漯河以南的命令。从许昌到漯河距离不短,最远的部队要走六十多公里。下面的参谋和各旅团长都觉得不可理解,认为即便要撤,也没必要撤这么远——敌前做长距离撤退,等于自行崩溃,如果西北军乘胜追击,后果将不堪设想。
然而令人奇怪的却是西北军并没有进行追击,第三军团因此出人意料地在撤退中取得了成功,各部既没有损失辎重骡马,也没有减员。庆幸之余,人们纷纷议论:“第三军团糊里糊涂地撤退,真是莫名其妙;冯玉祥军不追击,更是莫名其妙。”
第三军团的人感到莫名其妙,南路军的将领也在跺脚。他们认为这正是一个乘胜追击的大好时机,不需要用很大的兵力,就可以取得很大的效果,放弃了极其可惜。
放弃追击正是冯玉祥本人的决定。他认为,在张桂军已退出长沙的情况下,西北军纵然打到武汉,对张桂军也起不了支援作用,反而有可能因战线拉得太长,兵力过于分散而陷入被动——中央军主力在陇海而不在平汉,一旦从豫东发动进攻,西北军势必陷入首尾不能相顾的处境。
第三军团,不过是一些缺乏战斗力的杂牌嘛,遭此挫败,短时间内更不敢北上。我正好可集结重兵于豫东,痛痛快快地打上一仗,给蒋军主力以歼灭性打击,这才是解决战局的上策哩。
抱着这一如意算盘,冯玉祥采取了新的战略,即对豫南的第三军团仅采取监视的办法,而对豫东的中央军精锐给予狠狠的重创。
在击溃第三军团后,冯玉祥即命令张维玺的南路军停止向南追击,只要能够与第三军团相持于漯河一线即可,同时将孙连仲、张自忠调回豫东。
蒋介石发动新攻势之际,正是冯玉祥将兵力从平汉线上抽出之时。后者将计就计,命孙良诚、庞炳勋、吉鸿昌迅速后撤,以便给对手造成可乘虚捣隙的假象。
发现蒋介石中计,冯玉祥即采取“正面截堵,两侧包击歼敌”的策略,下令孙良诚、庞炳勋、吉鸿昌从正面堵击,自平汉线调回的孙连仲、张自忠从右翼兜抄,晋军从左翼堵击,孙殿英在后方进行扰乱,从而对蒋军形成一个四面包围的口袋阵势。
接到冯玉祥的密令,各军大为振奋。负责在晋军、西北军之间进行联络的张樾亭更是欣喜于色,说:“蒋介石执行这个强袭开封的打算,用的都是他的基干精锐部队。只要我们协同努力,联系密切,别让他跑了,定能将其消灭。”
如果不是一封神秘电文的到来,中原大战这场活幕剧确实可以宣告落幕了。
蒋介石并不是从中原大战开始才实施“银弹外交”的。事实上,在大战前,他就已经对西北军里的通信译电员进行收买并发展了内线。
那封至关重要的密电就来自内线之手。看了密电,蒋介石才知道冯玉祥不仅已将孙连仲、张自忠从平汉线调回,而且还给他设了“口袋阵”,不由得大惊失色。
为了解救这场危机,他再次亲临柳河车站坐镇指挥,一面改变部署,下令出击部队撤退,一面急调平汉线的上官云相师,并限其三个日夜到达陇海前线。
上官云相原系孙传芳麾下悍将,在杂牌军中属于战斗力比较强的。中原大战之前,蒋、阎、冯都对他进行了争取。上官云相说他本属北方部队,似乎应该站在阎、冯一方才对,但在他困顿的日子里,阎、冯对他却没有一点照应。比较起来,蒋尚能相容,又代表中央政府,所以决定跟着蒋走。
上官师到达陇海线后,被用于攻击“口袋阵”的两侧,特别是晋军一侧,从而使出击部队获得了很大的突围空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