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大玩家(第7/23页)
从这时候起,张学良虽然表面上仍维持中立,但在内心里确实已明显倾向于南京。6月3日是张学良的三十岁生日,东北各军政要员齐聚沈阳为其祝寿。张学良趁便召集众人开会,以商讨应付时局的办法。会上意见分成三派:一派以张作相为主,主张保境安民,不与任何一方合作;一派以王树翰为主,主张与南京合作;剩下的则是唯张学良之命是从的少壮派,也就是于学忠这些人。
因为内部意见不一,张学良颇感举棋不定。恰在此时,恰好李石曾以祝寿专使的身份到达沈阳,以促请张学良居中调停。
与李石曾进行晤谈后,张学良马上致电阎、冯,提出将郑州、开封一带划作缓冲区,立即停战。至于阎、冯呼吁的政见公开,可以“委诸国民共同研究,以备中央采用”。
蒋介石已经做出了让步,可是反蒋阵营在军事上正处于全面占优的时候,正所谓“拉口子要见血,刨树木要见根”,没有人肯轻易就这么放过他。
一通呼吁下来,“和平运动”的热脸碰上的全是冷屁股。在这片古老而坚硬的土地上,历来只回荡着一个真理,那就是枪杆子里见输赢,其他说什么都白搭。
李石曾沈阳此行还有一个目的,即在调解不成的情况下,请张学良出兵助蒋。
会商后,双方达成初步共识。在张作相等人不赞成出兵的前提下,张学良准备亲率四个嫡系师和于学忠部入关。蒋方则同意先汇款两百万元,给予东北作为出兵费用,同时协助解决奉票的金融问题。
自“中东路事件”以来,奉票就出现了通货膨胀,虽然东北发行了补助奉票的“现大洋票”,但财政仍有匮乏之虞。如果东北再出兵入关,关外金融可能会立生险情。
钱款汇出的第二天,李石曾即偕同张学良的代表胡若愚赴沪。胡若愚南下,对外宣称是为了替张学良答谢送寿礼者,并且准备在上海就医治病,但实际上就是为了解决东北金融问题。
在李石曾的陪同下,胡若愚与财政部长宋子文进行了洽商,宋子文同意帮助稳定住奉票。与此同时,蒋介石也致电李石曾,要他转告张学良,奉票的稳定绝没有问题。
陷阱
请张学良出兵相助的同时,蒋介石自己也在摩拳擦掌,连做梦都指望着他的部队精锐能有上佳表现。
打仗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进化的过程。跟晋军打仗,让蒋军认识到了阵地的作用,于是他们的阵地也变得讲究起来。
豫东平原上每隔三五里就有一处村寨,凡是蒋军占据的村寨,都用交通壕相连。轻重机枪就布置在交通壕交叉的地方,用于进行斜射和侧射,从而加强了火力网的严密程度和杀伤力。
坚强的阵地,加上相对精良的步兵武器和准确的枪法,这样的防线似乎应该坚不可摧才是,但当西北军扑上来的时候,它忽然就不起作用了。
你不是火力强吗?人家避开白天,晚上偷袭。
至6月上旬,预定参加陇海线作战的西北军主力已有相当一部分到达指定位置。如果仅仅只看装备,西北军简直就不配跟晋军、蒋军同处一个战场:士兵没有背包,仅有一卷夹有铁铲的棉被,然后背后再插一把大刀,机枪大炮等重武器在西北军中更是极少能够见到。
可是西北军的厉害之处,恰恰就体现在这些装束寒酸可怜的士兵身上。
冯玉祥以善于练兵著称,对士兵的训练极其严格,而且特别注重夜战、劈刺、摸爬等方面的特战训练。在西北军里,大刀被置于与步枪差不多同样重要的位置,几乎人手一把,因此他们的劈刺术其实就是指刀术。西北军士兵没有不会耍大刀的,夜战近战时多用大刀进行格斗。
摸爬技术是西北军的另一个绝活。在北京南苑驻军时,石敬亭曾按照冯玉祥的要求,下令各部队在营房外筑成连绵不断的假山,官兵每天早起后就围着营房“跑”假山——注意,不是爬,而是跑。先是徒手跑,然后是全副武装地跑,并且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从不间断。
因为有这样的训练基础,西北军在摸寨子时便变得驾轻就熟,士兵们搭人梯上高墙,在交通壕之间纵横来去如履平地一般,往往蒋军的哨兵还未察觉到,对方已经提着刀悄无声息地摸进来了。
蒋军驻扎的寨子,前面小一些的,或驻连部,或驻营部;后面大一些的,或驻旅部,或驻师部。西北军一般都是先解决这些指挥机关,然后迅速撤掉。到了白天,当西北军的主力部队发动冲锋时,寨子里无人指挥的士兵便只能整营、整连地垮下来。
西北军中又有一类特种部队,即所谓的手枪队、手枪营、手枪旅,兵员每人配备三大件,即手枪、大刀、马枪。这些特种部队士兵的刀术和夜战技术都特别强,他们精通四式拳、四式刀、四式枪等拳脚刀枪功夫,手眼身法十分灵活,而且夜袭时专摸大据点,连带四周小据点,有时一晚上就能摸掉四五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