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大玩家(第16/23页)
张钫将毛邦初带来的十万元交给来人,请对方即刻回城,商定办法再来磋商,同时他也暗自庆幸,多亏了那两个小时,要不然孙殿英就不会这么痛快地放他出城了。
孙连仲率重兵来援的消息令围城部队大为紧张。王均的第三军共有三个师,除王均自己统领的第十师有些战斗力外,其他两个师的战斗力都不算强。
张钫一边向蒋介石报告,一边请毛邦初到鹿邑一带进行侦察。毛邦初立即驾机实施高空侦察,他在鹿邑至亳州间没有看到军队踪迹,但在降低飞行高度后,就发现路边两旁的田地中存在人足马蹄的痕迹,痕迹很宽,说明部队数量不少,同时树林中隐隐约约也有人马在走动。
第二天,孙连仲果然率大军杀到,且来势凶猛,孙殿英则自城内进行接应。亳州西南由此解围,孙连仲、孙殿英当晚成功会师,但城北、城东的蒋军仍在进行抵抗。
第三天,二孙计划自夜半发动进攻,对这两面的蒋军实施夹击。孙殿英在城内等待孙连仲发出进攻信号,然而一直等到拂晓都无结果,天亮后城外的援兵更是变得踪影皆无,一问才知道孙连仲居然率部向西撤退了。
孙殿英闻听气不打一处来,当即乘汽车追至鹿邑,质问孙连仲为何来去飘忽,撤退了连声招呼都不打。孙连仲未予置辩,他将一份命令交给孙殿英。
孙殿英接过一看,顿时表情也僵住了,那正是“开了口合不得,伸了舌缩不进”。只见命令上写着:“速退太康、杞县之线,万勿通知殿英,切切。”
别说孙连仲执行命令时一头雾水,就连孙殿英看了也是莫名其妙,不知道冯玉祥为何做此决定。
把肠子都悔青了
孙殿英如今的处境极其尴尬:刚刚准备投蒋吧,援兵来了;以为可以解围了吧,援兵又跑了;再投蒋既不可,蒋若再攻,自身又独木难支。
我这是前世烧了什么断头香,怎么这么倒霉?
梦想中的安徽省主席看来是当不成了,只有舍去亳州的地盘,保全实力才是上策。计议已定,孙殿英恳求孙连仲在鹿邑再多待一天,为他全军退出亳州提供掩护。
这个人情孙连仲不能不给。于是孙殿英又赶回亳州,组织部队对蒋军实施了一次佯攻,然后趁天黑出城往鹿邑追赶孙连仲去了。
天一亮,亳州绅士即欢迎蒋军入城。王均喜出望外,他向蒋介石报告:“二孙西走,亳州克复。”
其时谁都搞不明白二孙为什么要撤,事后才弄清楚是冯玉祥中了蒋介石的反间计——张钫一出亳州,蒋介石就故意四处散播消息,说孙殿英业已投降。冯玉祥信以为真,他唯恐孙连仲吃亏,才发去了那份电文。
得知孙殿英其实并未投降,并且已和孙连仲合兵一处,冯玉祥简直把肠子都悔青了。
不过失去了也还可以再夺回来,而且以二孙合成一股的实力,攻下亳州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冯玉祥的原计划是令孙连仲先解亳州之围,接着再会同孙殿英由亳州长驱东进,直取蚌埠、宿县,以截断蒋军后路。如今只要增加一个夺取亳州的步骤,计划仍可照常实施。
冯玉祥令鹿钟麟进驻太康,指挥二孙实施这一行动,可是却遭到了二孙的反对。
孙殿英在亳州被困过久,亟须休整。孙连仲数月以来辗转行军、长途作战,同样面临着士兵过于疲劳和部队损失重大的窘境。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亳州离津浦线较远,二孙若深入敌后,弹药和粮草的补给将变得非常困难。
西北军长期驻防于贫瘠的陕甘宁青等省,从来也没有发过十足的军饷,弹药给养一向都很紧张。因为任务紧急,运输不便,开往前线部队的所需弹药主要靠士兵随身携带,平均每支步枪的配备子弹不足百粒。
行军路上常常发生这样的笑话:前边士兵的布制子弹袋破了,一排步枪子弹漏出来掉在了地上,后边士兵拾到自己装了起来。前边丢了子弹的士兵知道后向他索要,不给,于是两边就吵起来。
阎锡山在战前曾承诺会对西北军的给养予以全力支持。刚开始他尚能说到做到,但到了后来不仅数量变少,而且还不及时。西北军的军费由此越来越紧张,前后行军作战几个月,上至师长,下至兵夫,不分级别,一律只发给每人十元银币,并通令全军:“勉筹巨款,以示体恤。”
中原大战爆发时,似乎天公也被这些彼此打来打去的武夫们给激怒了。西北军一进入洛阳就开始干旱,到了夏收季节,河南全境更是遍遭冰雹袭击,已熟的小麦还没来得及收割就被砸倒在了地里。官兵们拿着那可怜巴巴的十元银币都很难买到吃的,有时甚至连咸菜糠米也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