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老天隔不了一层窗户纸(第11/19页)
阎锡山老谋深算:“不必着急。等老蒋叫咱们提的时候再提,也还不迟。”
过了三四天,何应钦来见阎锡山。谈到编遣会议,他也特别谈到冯玉祥的提案,并且如阎锡山所料提出了请求:“蒋先生希望阎先生也提一个方案,在会上共同研究。”
何应钦还说:“蒋先生的意思,是希望在四个集团军的辖区之外,再加上一个中央区,最好请阎先生在方案上一并提出。”
“中央区”是给谁用的,大家都心知肚明,看来蒋介石也把阎锡山当成了可倚仗的对象。阎锡山考虑片刻,不敢马上答应,便说:“我可以准备个提案,但‘加上中央区’这个问题由我提出,似乎不甚合适。如果蒋先生提出来,我一定首先赞成。”
何应钦走后,阎锡山召集周玳等幕僚研究提案内容。此时他想到对“中央区”还是得表个态,毕竟这个话要让蒋介石自己说,确实有些难以出口。
北伐之后,阎锡山实际成为地方诸侯中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他不仅不想真的和“李白”搞在一起,跑去触老蒋的龙须,甚至于还要依靠老蒋做后台,力保平、津。
因为有可能跟阎锡山争夺平、津的,其实正是白崇禧。白崇禧老是赖在华北,让阎锡山时时有芒刺在背之感,对这个小诸葛,他既不能得罪,可也绝不肯让对方占到什么便宜。
一份考虑周全的阎提案就此出笼。
羊肉馒头没得吃
几天之后,编遣会议举行第一次正式会议。当天出席列席的所有人员都坐在主席台下,只有蒋介石一个人高高地坐在台上。他在会议致辞中说:“我们的军队既不用对外,就应尽量缩编,该编者编,该遣者遣。至于按照什么标准,本人没有成见,大家可以从长计议。”
接着他让何应钦将冯、阎的提案都读了一遍。冯提案已不新鲜,大家注意听的是阎提案。阎提案:蒋军、西北军各编十个师,晋军、桂军各编八个师,其他杂牌部队编六到八个师。最后剩下的六到八个师待编名额,可以由中央处理。
阎提案可以说是得罪一家,讨好大家。蒋介石的“中央区”有了,李宗仁、白崇禧、李济深觉得自己在兵额上跟冯玉祥相差不大,心理也能够平衡。于是在随后的发言中,多数人赞成阎提案,反对冯提案。
蒋介石很高兴:“既是大家赞成阎总司令的提案,那么原则上就采用这个提案。我的意思,在中央编遣区之外,再加上东北编遣区。”
会场上沉默了三四分钟,冯玉祥突然放开喉咙喊道:“咱们刚刚打完仗,军队还没有复员,似乎应该缓口气再进行编遣。”
蒋介石对此缺乏思想准备,顿时语塞。看到蒋介石一副愤愤不平而又无可奈何的样子,在座的吴稚晖急忙接过话茬,引经据典地大谈古今中外的治国之道,借此开导冯玉祥:既然已经通过了编遣的决议,就不能再拖下去。
吴稚晖的嘴功是有名的,即便临场发挥,也能滔滔不绝地讲上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足以让老蒋缓过劲来,并想出应对之策。他哼哼了两声:“对,对,编遣也并不是即刻就进行,不过我们可以先成立一个机构。我们这个会只要讨论如何把机构组织起来,就算达成了任务。”
蒋介石打算先成立编遣委员会,委员会里还要设一个管理财务的经理组,组长则由阎锡山担任。阎锡山听后沉默片刻,答道:“好吧,我一定勉为其难。”
“勉为其难”的背后,是满载而归的喜悦。经理组组长的油水有多厚,谁都清楚,这也是老蒋给阎提案的回报。
老冯瞧在眼里,心里这个窝囊劲就别提了,正是“羊肉馒头没得吃,空教惹得一身臊”。
会议结束,老冯两眼喷火,怒容满面地走出了会场。一回到寓所,就对幕僚说:“咱们的裁并电报以后不要再发了。”
这时候西北军已经自行裁并了八九个师,幕僚有些不明所以,只听冯玉祥气呼呼地说道:“人的十个指头不是一般齐,削长补短,削足就履,总不是办法。”
第二天继续开会,冯玉祥称病不再赴会,只派代表参加。在与会者陆续到达会场而蒋介石还没有露面时,白崇禧开玩笑似的对阎锡山说:“经理组是个花钱的事,你当心左右为难。”阎锡山还没答话,冯玉祥的代表便含酸带醋地揶揄道:“百川先生(阎锡山)有办法。”
当天蒋介石在会上公布了他的一个新想法,即将每个集团军作为一个编遣区,每区设一个编遣主任委员,但集团军司令不再兼任,而另由集团军司令挑选下次一级的人员担任。
蒋介石自己选定了何应钦,冯玉祥的代表选鹿钟麟,阎锡山选周玳。轮到李宗仁,他停了好一阵,才说选白崇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