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3/13页)

8月9日拂晓,在战斗机的掩护下,三百四十七架苏军轰炸机对东北地区的大批军事目标、铁路枢纽乃至朝鲜的部队目标实施了轰炸,给关东军造成极大损失,其中仅第十二航空集团军就破坏了九座车站建筑物,炸毁数列载有技术兵器的列车。

诺维科夫有与日军航空部队较量的足够底气。远东的三个航空集团军共拥有飞机三千八百架,再加上太平洋舰队的海基飞机一千五百架,苏军在整个远东地区的战机达到五千三百架。除此之外,另有从西线调来的五个飞行师作为加强部队。

关东军只有一千八百架飞机,苏军飞机是它的三倍以上。这还仅仅是比数量。质量上,经过二战特别是苏德战争洗礼的苏军在技术兵器上早已实现更新换代,远东航空军从战斗机到轰炸机,再到低空支援地面部队的强击机,不仅性能优越,而且经过了西线大空战的检验。反观日机,却并没有比诺蒙坎战役时期进步多少,机型全都陈旧不堪。

伊尔-2强击机。航空史上单产量最大的军用飞机,著名的坦克杀手,是参加远东战役的主要战机之一。

无论数量还是质量,苏军都优势明显,他们不怕空战。可是让诺维科夫感到不解的是,在第一天的空袭中,航空兵们在空中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阻碍。

诺维科夫立即下令查明原因。数小时后,他得到报告:“如果不算在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机场上的零星飞机,满洲实际上已没有日本飞机了。”

这就更奇怪了,难道在这一天时间里,那一千八百架飞机全像肥皂泡一样地消失啦?

又经过多方查证,诺维科夫终于弄明白,原来日军大本营为了进行本土决战,在远东战役开始的第一天,就将远东军部署在东北的几乎全部飞机都转移到了朝鲜南部和日本国内机场。

在对手缺席的情况下,苏军完全掌握了制空权,各航空部队开始为地面进攻部队提供空中直接支援。

向心进攻

关东军在东北边境上的防御部署上有一个特点,即“东强西弱”。这并不完全是关东军总司令官山田乙三的有意为之,更多是出于实际需要。

即将发生战事的内陆面积约有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关东军需要防守的三面边界长达四千四百公里。如此宽广的防御面积和防御线,决定了山田不可能有足够兵力部署于每一个区域,而必须分出重点和主次。

在防御地形上,除最东面的滨海地区外,从东到西,地障越来越多:北面有小兴安岭、黑龙江;西北面有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的各条支脉;西面不仅有大兴安岭,还有戈壁沙漠。

沙漠、草原和山岭,都不利于大兵团运动,山田由此推断,苏军将主要从东部实施突击。既然东部可能是苏军攻击的重点,自然也就是日军防守的重点。

苏军习惯把永久性大型军事要塞称为筑垒地域。关东军十七个筑垒地域,有四个在朝鲜,一个在北萨哈林(北库页岛),其余十二个边境要塞中,有八个直接针对苏联滨海地区。

山田在东部防线设置了两个梯队的部队,第一梯队主要依托于筑垒地域对苏军的进攻实施拦阻和封锁。这些地域与当地的原始森林和山地相连接,每一个都深达四十公里以上,正面宽二十到一百公里。它们不但可以加强防御,还能为进一步集中和展开兵力创造有利条件——后面不远处就是第二梯队,必要时可以拉上去作战。

山田认为,有这两道保险阀,东部防线足可确保无忧。苏军高层在讨论作战计划时,也感到要突破东部防线特别是滨海防线会比较困难。

苏联远东军此时共有三支主力,分别是外贝加尔方面军、远东第一方面军、远东第二方面军。它们计划分别从三个战略方向实施向心突击,其中外贝加尔方面军自西部的外贝加尔,远东第一方面军自东部的滨海,远东第二方面军自北部的黑龙江沿岸。

有人建议采用“调虎离山”之计,由外贝加尔方面军首先实施突击,将日军兵力从滨海地区调开。如果这一方案能够付诸实施,根据幕僚们的计算,大致在战役开始后的第十天,日军就有可能将兵力从滨海调至外贝加尔。随后,远东第一方面军便可以从滨海地区顺利实施突击。

问题是,谁也不能担保日军一定会这么做。在内线的东北平原上,铁路和公路等交通线增强了关东军各部队的机动性。针对苏军“调虎离山”的方案,山田完全可以在不削弱滨海方向兵力的情况下,从其他方向调拨部队至外贝加尔。与此同时,在山田采取反突击措施后,苏军在滨海地区的行动也将失去突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