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皇太极继位:充满谜团的权力转移(第6/8页)
当时的四小贝勒显然都远远无法和皇太极抗衡。
其中,阿济格时年二十二岁,据说除了厮杀打仗之外,对其他乱七八糟的事情包括汗位皆无兴趣,在才能、智略、武功上都和皇太极相去甚远;多铎只有十二岁,得到一旗旗主的地位与财富,已经是游牧渔猎部族幼子守产制度的体现,应该没有更多的想法;济尔哈朗则是阿敏的弟弟,同是舒尔哈齐的儿子、努尔哈赤的侄子,年龄虽长,却无竞争的优势。这里面,只有一个多尔衮,搅出了众多是非口舌来。而那么多的是非口舌其实大多是在入主中原前后,受帝王政治、儒家文化影响和心理因素所致,眼下暂且按下不表。
大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死;九月一日,皇太极在八和硕贝勒推举下,继位为汗。
在推举继承人时,努尔哈赤的子孙们很轻易地就做出了选择。
代善的长子岳托和三子萨哈廉是青年一代将领,军功、才干、影响力都不低,岳托是掌管一旗的旗主贝勒,萨哈廉的地位同样很高,是议政贝勒,不可等闲视之。此二人认为皇太极“才德冠世”,“大家都很心悦诚服”,因此建议他们的父亲推举皇太极尽快接替汗位。
代善表示,自己早就有这个想法,“人心正合天意,不会有人反对”。于是,亲自出面找到二贝勒阿敏和三贝勒莽古尔泰,征得他们的赞同后,代善又立即通报诸兄弟子侄。可以肯定的是,被通报的人应该主要是和硕贝勒们,自然也包括了多尔衮三兄弟。第二天,他们共同起草了一份劝进书,推举皇太极继位。有记载说,皇太极因为父亲没有立自己为继承人的遗命,而坚持拒绝。结果,双方从卯时,也就是早晨五点到七点之间,一直折腾到申时,就是下午三点到五点了,皇太极终于同意继位。(王先谦《东华录》,天命十一年八月)
对此,有无数流言、推测,历史典籍中也有诸多互相矛盾的记载和评论,主要就是指皇太极为了防止多尔衮在母亲大妃的支持下和自己争夺汗位,串通了其他几位贝勒,假造努尔哈赤遗言,逼迫大妃悬梁自尽,以此夺了自己弟弟的汗位;此外,则是追溯到六年前,认为努尔哈赤那位侍妾控告大妃与代善关系暧昧,根本就是皇太极一手策划和主使的,意在一箭三雕,将庶母大妃、哥哥代善和弟弟多尔衮一举打掉等等。
这些说法,几乎没有任何史料的支持,基本出于极其富有想象力的臆测,将我国政治文化传统中最为阴暗之处,发挥得淋漓尽致,应该不仅仅是编造这些东西的文人心理阴暗与龌龊所致。其原因大约有二:其一,我国政治文化传统为此种想象提供了过于丰富的材料和过于肥沃的土壤;其二,在这种政治文化传统之下,社会精英已经没有能力想象出以下情景,领袖人物可以通过众人推举产生,而不一定必须经过阴谋与暴力。
平心而论,对上述说辞,我们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但是有一个故事,却有助于我们理解什么叫断章取义——
在力主皇太极阴谋夺位一说的学者那里,我们时常会听到一个说法,说是皇太极好用权术,甚至布置阴谋准备取大哥代善的性命,逼得代善跑到努尔哈赤面前,跪倒在地,痛哭流涕地以求避祸。
乍听上去,会觉得这个故事很真实,觉得皇太极这小子真不是个东西,连自己的大哥都要被他如此算计。殊不知,翻翻书就会发现,事情的原委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儿。大明天启元年、后金天命六年(公元1621年),一位来到后金的朝鲜使臣满浦佥使郑忠信记录过这个故事:
努尔哈赤有个从弟名叫阿敦,此人有勇有谋,在努尔哈赤部下诸将中表现突出。有一次,努尔哈赤私下问他:“你看哪个儿子可以接班?”阿敦回答说:“知子莫如父,别人不好说话。”努尔哈赤动员他:“唠嗑而已,但说无妨。”阿敦说道:“当然是智勇双全,人人都夸的那一个啦。”努尔哈赤说:“好了,我知道你说的是谁了。”当时,他们两人指的都是皇太极。代善听说后,心里不可能感觉愉快。谁知,等他见到这个阿敦后,感觉到的就远远不仅仅是不愉快了。原因是,这个阿敦告诉他:“皇太极伙同莽古尔泰和阿济格,正在准备干掉你。时机紧迫,你应该有所防范!”就这样,发生了代善向努尔哈赤哭诉的一幕。
可以想见,努尔哈赤必定是觉得难以置信。他立即将三个儿子召来询问,三人也理所当然地否认此事。于是,怒火满腔的努尔哈赤把这个阿敦痛打了一顿,然后戴上镣铐,关进监狱,并罚没了全部家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