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皇太极继位:充满谜团的权力转移(第7/8页)
就这么一个莫名其妙的事件,在某些学者那里,除了代善跑到努尔哈赤面前痛哭之外,其他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一概黑不提白不提,然后一口咬定是皇太极阴谋陷害代善的铁证。甚至做出了皇太极为夺取汗位,阴谋策划长达十五年之久的断言。我们知道,皇太极是三十五岁登上的汗位。按照这种说法,他应该在十九岁时就生活在阴谋策划之中,准备着干掉自己时年三十岁的大哥了。平心而论,做学问若是做到了这个份儿上,也的确让人不知说什么好了。
从常识上判断,上述事情若真是皇太极所为的话,此人的确就称得上是老谋深算兼阴毒狠辣达于极致了。其大匠运斧不着痕迹之处,竟达到如此程度,以至于深受其害的代善要如此不遗余力地、联合所有的和硕贝勒们推举他来继承汗位。
须知,努尔哈赤死后,代善已经成为后金国里资历、行辈最高者,他和他的儿子岳托分别掌管着两红旗,而当时的皇太极只是镶白旗一个旗的旗主。将代善的作为理解成害怕皇太极的报复是有些勉强的。何况阿敏是皇太极的堂哥,莽古尔泰是皇太极的同父异母哥哥,他们二人各领一旗;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分领两黄旗。他们任何两方联合起来,都比皇太极的实力强大。除非他们都是白痴,否则怎么会众口一词,将皇太极这么一个谋兄弑母的角色推上汗位?
这种说法有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漏洞。
如果代善多年受到皇太极的阴谋迫害,他那些拥有重兵重权不亚于皇太极且战功卓著的儿子,首先就应该愤愤不平才是,怎么反倒是他们先出来推举皇太极?
如果皇太极当年曾经串通莽古尔泰图谋过代善,如今又主导伪托努尔哈赤遗诏,串通其他三位大贝勒逼死大妃阿巴亥,并且杀人灭口,将当年在他指使下控告大妃的那个小妃子一起殉了葬的话,则必定形成他政治上的致命伤。阿敏是一个烧杀抢掠成瘾成性的家伙,莽古尔泰则连自己的亲生母亲都敢亲手杀死,这么两个凶狠暴劣的人物,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情况下,当时他们每个人的权势差不多都与皇太极势均力敌。然而,当后来皇太极直取他们的权位名利时,居然手握利器却束手就范,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如果皇太极阴毒狠辣到如此登峰造极之地步,为什么又如脑子进水了一样,连斩草除根这样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在十七年执政岁月里,和他有杀母之仇、夺位之恨的多尔衮及其亲兄弟阿济格、多铎,偏偏受到了他的多方关照、栽培与重用。这条威胁最大的祸根被他扶植得树大根深,以至于在他死后,多尔衮有能力把他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皇长子豪格,摆弄得完全没有脾气,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六岁的孩子被推上皇位。
很难想象,一个靠阴谋和残忍夺取了汗位的人,会不明白这些已经涉及了最最根本的皇权继承问题。
晚年的皇太极身心交瘁,曾经多次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表示忧虑。他执政十七年,有十一个儿子。除三个夭折之外,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在漫长的执政岁月里,他曾经有意识地培养、扶植自己的哪一个儿子继承皇位,包括比多尔衮年长三岁,战功、实力、地位、威信都足够崇高,且事实上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皇长子豪格。
除了推举制原则之外,对这一切,的确很难找到更加强有力、更能够自洽的解释。
面对这些,上帝很有可能在微微发笑,因为只有他老人家才知道,皇太极和持上述看法的人士究竟是谁的脑子进水了。
当然,文学艺术作品应是不在此列,因为这些作品的天职就是虚构和想象。
也许换一个角度思考,说不定更接近实际情况。譬如:在一些处于上升期、朝气蓬勃的团体中,我们时常可以发现一种锐意进取、顾全大局的气象。从许多迹象判断,后金汗国应该说是具备此种气象的。努尔哈赤确立了推举制原则,皇太极又的确优秀,于是出现了这种局面。
中原士大夫们没有过这种理论与实践,想要他们准确理解并正确评论这种完全陌生的什么推举制之类的玩意儿,是挺难为他们的。于是对于皇太极继承汗位怀有最大善意的人们,也只能采纳如下解释——
当时,蒙古部族经常为王子起名叫王台吉,或者黄台吉、金台吉等,据说就是模仿汉语中“皇太子”的谐音。这“皇太子”三字,在女真语中发音便是“皇太极”。于是有人认为这是天意早已预定;也有人认为,生下皇太极时,正值努尔哈赤最为宠爱皇太极的母亲之际,于是为他取了这么一个预示未来的名字。
也有人包括大清朝官方史书认为这些说法根本就是扯淡。姑且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