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皇太极继位:充满谜团的权力转移(第5/8页)
努尔哈赤的这篇文告,是一篇被引用频率极高,但主要精神时常被忽视或者歪曲的历史文献。努尔哈赤认为:一个人纵然很有知识,到底不如众人拾柴火焰高。于是规定:今后继承汗位的人,就在这八个和硕贝勒里面选,选择的标准不是强而有力者,而是德行好且能够接受不同意见的人。此人当了汗王后,假如不能接受不同意见,而且不干好事的话,八个和硕贝勒有权换掉他,挑个好的来接着干。
关于八位和硕贝勒,规定大体相同,要是一个人说出的话对于国家有好处,其余七个人就应该共同赞成之;如果自己没有才干,对别人好的东西又不能支持,尸位素餐,就应当立即换掉这个贝勒,在子弟中挑个好的让他来干。
努尔哈赤义正词严地问道:“不管是换汗王还是挑贝勒,如果他不愿意听从众人的意见,做难看的脸色给人看,难道就要让这个不贤之人得逞,让他为所欲为吗?”(《清太祖高皇帝实录》第八卷)
为了使不贤之人无法为所欲为,努尔哈赤规定:诸贝勒不许私下交往私议国政,不许一两个人去见汗王,有事必须大家聚在一起后,共同商讨。汗王和八和硕贝勒在一起时,要并肩共坐一处,同受国人朝拜。每年大年初一,汗王要一拜堂子——爱新觉罗家族的神庙,二拜神仙,三拜叔兄,然后升御座,与八和硕贝勒并肩一处共坐,接受群臣叩贺。也就是说,汗王不但是大家选出来的,大家也有权弹劾罢免他,而且在身份上、礼仪上与八和硕贝勒是平等的,甚至在新年庆典上,他还要居于这些叔兄之下。
显然,在这里,汗权与旗权是并列的。就是说,在政治上,旗人与旗主之间有君臣、主仆之分,而旗主与旗主、旗主与汗王之间则是平起平坐、平等平行的,大家共同裁决军国大计,各自分治自己的旗务,彼此并无君臣体统,没有上下之分、主仆之别。
在最为敏感的财富分配即经济上,则是这样规定的:战争中俘获的人口,要八家平分;占据的所有土地,要八家平分;但凡得到的任何财富,都必须八家均分公用,不许分外私取。即使一人寸土,也须八分,汗王与贝勒之间完全相等,彼此无需相让。在这八分之外,若有人私自贪匿财物,贪一次,则罚一次应分得的份额,贪两次则罚两次,贪三次,则永远革除其应得之份额。这就是在清朝历史上极为有名的“八分”一说的来历。从此以后,“入八分”和“不入八分”,形成大清亲贵身份识别、权力地位与福利待遇的不小差别。
在军事上,至少在皇太极继位时,八和硕贝勒所将之兵大体上势均力敌,皇太极并没有越过其他旗主指挥其军队的权力,因此才会有如下感叹:皇太极空有“一汗虚名”,实际上,无异于一旗之贝勒。
八旗并立,八王议政,八分天下,八和硕贝勒推举汗王,遂成为后金汗国八旗制度的核心。显然,到目前为止,这套制度与我们已经知道的、历史上其他游牧渔猎部族国家的制度,在精神上大体相同,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创意。(《清太祖高皇帝实录》第八卷;《满文老档•太祖》第三十八卷)皇太极就是在这种情形之下,被八和硕贝勒推举为后金汗国大汗的。
当时,八位和硕贝勒中,大贝勒代善四十六岁,心地厚道,不善心机,六年前,在与大妃的暧昧传闻中被弄得灰头土脸,可能是自动退出了对汗位的竞争;二贝勒阿敏是舒尔哈齐的儿子,虽属王族,但系旁支,在资格上天然不具优势;三贝勒莽古尔泰是努尔哈赤的五儿子,凶猛能打仗,但声名狼藉。原因就是前面谈到的,把自己的妈妈杀死,以取悦努尔哈赤。结果,虽然取得了努尔哈赤的欢心,但是这桩恶行把他的名声弄得坏到了极点也是真的。四大贝勒中,唯独这四贝勒皇太极干干净净,没有任何污点。
时年三十五岁的皇太极,跟随努尔哈赤征战已近二十年。在一系列重大战役,如萨尔浒大战、辽沈战役、征服叶赫、驰援科尔沁等,他都独当一面,且身先士卒。当时的观察家认为,皇太极勇力绝伦,率领的将士都是精锐。
据说,努尔哈赤正式挑战大明帝国的抚顺之战,就是采纳了皇太极的建议,以智取兼偷袭获胜。萨尔浒大战中,四路明军有三路全军覆灭,皇太极全部参加了对这三路明军的战斗,且冲锋陷阵、指挥若定,有上佳之表现。后来每临战事,努尔哈赤都要特别叮嘱皇太极,不要到第一线去冲杀,以免意外。努尔哈赤认为皇太极就像是自己的眼珠子一样重要和宝贵,以至于爱如心肝。(《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三)而且,在努尔哈赤的众多子侄儿孙中,当时可能只有皇太极懂得满、蒙、汉三种语言和文字。这种情形表明,在文才智略、勇力武功上,皇太极可能都是最出色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