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第19/28页)
造成这一现象的另一原因是:他既叱咤风云又柔情百转,既神勇无比又重情重义。
本书选取了部分歌咏项羽的诗篇,加以简注、述评,作为全书的第三个附录。
附录三 咏项羽
一、英雄常使泪满襟
武功盖世,风云际会,一举成名,慑服天下,主宰苍生,英雄莫敢仰视。但大起过后即大落,大喜过后即大悲。从笑傲天下,睥睨诸侯,短短四年,被迫自刎乌江,项羽是少见的悲情英雄。
项羽是少见的粗豪与柔情,勇猛与重情水乳交融的英雄。项羽与虞姬,让人赞叹与羡慕;一曲《垓下歌》,唱断多少柔情与愁肠!
项羽的盖世豪情、盖世功业,项羽大起大落的悲情人生,项羽的重情重义,千载之下,使人敬仰、惋惜与同情。
项羽
[唐]于季子
北伐虽全赵,东归不王秦。
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
首句的“北伐”,指项羽北上救赵的巨鹿之战。“全赵”,是保全赵国之意。但诗人加了一个“虽”字,则对项羽的巨鹿之战持保留态度。作者为什么对项羽消灭秦军主力的巨鹿之战持此态度?下句作了回答。
次句“东归”,指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王之后,没有在关中之地建都,而是选择了东归,以彭城为西楚国的国都,种下了日后覆亡的种子。“王秦”,即在秦地称王。此句是对上句“虽”字的呼应。
作者认为:项羽虽然在巨鹿之战中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却在建都关中与否的问题上犯了大错,导致了日后的覆亡。
这种意见,在讨论项羽成败之中是一种非常有代表性的意见。但是,这种意见略显肤浅,它忽略了项羽在政治上的幼稚、军事上的被动与性格上的各种缺陷。过于看重项羽是否建都关中,便会忽略项羽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
第三句,“空歌”,即白白唱。“拔山力”,指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第四句,“羞作渡江人”,是指项羽不肯过江东。
用一“羞”字,则项羽的荣辱观全盘写出。“渡江人”,指项羽一人渡江。
此诗说项羽北伐,历经巨鹿之战,保全了赵国,但是,他在入关主持天下分封之时却放弃了关中,未能在关中称王。所以,垓下兵败之时,项羽尽管唱着悲凉的《垓下歌》;但是,他已经无力回天,又不愿东渡乌江,东山再起,只能自刎而死。
全诗充分肯定了项羽的巨大历史功绩,对项羽未能建都关中深感惋惜,对项羽不愿东渡乌江又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赞一叹,一唱一泣,催人泪下。
过项羽庙
[宋]陈洎
八千子弟已投戈,夜帐犹闻怨楚歌。
学敌万人成底事,不思一个范增多。
首句的“八千子弟”指的是项羽过江时所率领的八千子弟兵,这里代指整个楚军。“投戈”,指放下兵器。此句说,楚兵中最忠于项羽的八千子弟兵已无心再战,这意味着整个项羽兵团已经失去了斗志。
“犹闻怨楚歌”,指项羽听见了四面楚歌。
“怨”,指歌声悲凉,项羽手下士兵听到楚歌声而心生悲情。此句交代为什么项羽最精锐的八千子弟兵“投戈”而不想再打仗了。原来是楚兵夜晚听见四面楚歌之声,误以为汉兵已占领了整个楚地。所以军心涣散。
第三句的“学敌万人”,指项羽少时,不愿学习读书识字,也不愿学习一对一的剑法,只喜欢学习“万人敌”的行军布阵。如今兵法学到手了,又怎么样呢?不还是落了个兵败乌江的下场吗?
第四句意思是,难道不想想,自己手下只有一个谋士范增够不够呢?其实,此句是叹息项羽中了陈平的反间计,连自己手下的一个谋士也未留住,失去了唯一的谋士。
英雄失路时,丈夫亦悲歌。全诗在感慨、惋惜之中评论了项羽的失败之因。
题项羽庙三首
[宋]贺铸
分张天下付群雄,回首咸阳卷地空。
六国三秦随扰攘,錦衣何暇到江东。
楚都陈迹久灰埃,一曲虞兮尚寄哀。
不作偷生渡江计,可须千里更西来。
三户睢盱竟破秦,君王武略世称神。
途穷一夜无遗恨,挈首殷勤予故人。
贺铸是宋代著名的词人,他的这三首诗也写得颇具特色。
第一首首句“分张天下”即分封天下;“群雄”,指项羽所封的十八位诸侯王。此句写项羽大封诸侯。次句“卷地空”,指一片空。该句写项羽一把火烧了咸阳秦宫。这两句写项羽在灭秦之后大封诸侯与火焚秦宫。
三、四两句,“六国”,指被秦灭掉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三秦”,指关中,即秦国。项羽大分封时曾封秦国三位降将为王,据守关中,故称关中为三秦之地。“六国三秦”合起来,指整个天下。“随扰攘”,随之变得纷纷攘攘。“锦衣”,指项羽原打算衣锦还乡。典出《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项羽原打算衣锦还乡,但是,天下随之而来的纷纷扰扰打乱了他的如意之梦,使他无法衣锦还乡。“何暇”,哪里有空闲;“到江东”,指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