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第17/28页)
而且,项羽率先攻击的是章邯带领的二十万秦军主力军团,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终于打败了章邯军团,断了长城军团的粮道。然后,集中力量攻打围攻巨鹿的长城军团,并彻底消灭了长城军团。
消灭了长城军团之后,项羽率军与被击溃而尚未被消灭的章邯军团相峙了半年之久;同时,又采用政治攻势,瓦解章邯的军心。
经过半年修整的项羽派蒲将军率领部分楚军渡过漳水,日夜兼程,截断秦军的归路。自己亲率大军北渡漳水,再次大败秦军。
此时章邯对外面临项羽军团的巨大军事压力,对内备受赵高的猜忌,内外交困的章那请降。
这场著名的巨鹿之战,项羽指挥若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表现了一位军事家的天才。在现存的文献记载上,我们丝毫看不到项羽仅凭一人之力的匹夫之勇。相反,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天才军事家的指挥艺术。
这里哪有“匹夫之勇”呢?
如果项羽凭借的是“匹夫之勇”,那么,他需要“破釜沉舟”调动全军将士的积极性吗?
再看彭城之战。这场大仗是刘邦和项羽的第一次正面对决,因此对双方都具有决定性意义。刘邦这次是下决心要一举灭项;项羽则是自分封天下诸侯以来,第一次认识到刘邦是他称霸天下的最大敌手(项羽政治上多么幼稚)。
这场大战兵力悬殊非常大,刘邦有五十六万大军,项羽只带了三万骑兵。
但是,项羽的决策非常正确。项羽避开了刘邦正面布防的彭城之东和彭城之北,将兵力布置在彭城之西的萧县,战斗也是从萧县打响的。由于攻其不备,加上骑兵打步兵的优势,项羽只用了半天时间就将刘邦五十六万大军的建制完全打乱,刘邦几十万大军溃不成军,完全成为败兵(兵败如山倒)。
刘邦狼狈到只有一个夏侯婴(滕公)为他赶车,一路狂奔,后面是几千名楚兵在追击。
项羽这场大战打得非常精彩,丝毫没有匹夫之勇的味道!由于史书记载的缺失,我们不知道项羽是如何指挥这场战斗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彭城大战是项羽军事指挥艺术的天才显现。这种军事指挥艺术,一是表现在攻击方向的选择(选择了刘邦意想不到的西方),二是表现在战争的突发性,三是表现在充分发挥骑兵作战的优势。
这里又哪里有一点“匹夫之勇”呢?
明摆着是项羽指挥他的三万骑兵,摧枯拉朽般地收拾了刘邦,彻底打破了刘邦的迅速灭项之梦,也使刘邦第一次领教到项羽的军事才干。不仅刘邦对此战印象极深,刘邦的士兵也领教了楚军的剽焊。后来汉军一见楚军,特别是一见项羽率领的楚军就心怯胆战,不能说和彭城之战没有关系。
刘邦原来是速胜论者,满心想的是一举灭项,统一中国;彭城之战使他清醒了。可见,彭城之战多么重要!项羽杰出的军事指挥艺术,使彭城之战成为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最后,我们看看荥阳会战。这场持续两年多的楚汉之战,是刘、项两人成败的关键。在荥阳会战中,荥阳、成皋一直是双方争夺的重中之重。项羽虽然是一尊战神,但是,在成皋之战中,这位战神的神勇并没有发挥出来。一夺成皋打了整整一年,项羽一直找不到突破口,后来抓住了刘邦的软肋,集中攻打刘邦的粮草线,这才打得刘邦喘不过气来,仓皇出逃。
无论项羽打得顺手还是不顺手,项羽都没有逞匹夫之勇。最终一夺成皋也是点准了刘邦的死穴——后勤生命线,而不是项羽手持利刃突人刘邦大营,杀得刘邦溃不成军。如果项羽真是遥一人之勇,一人冲人刘邦大营,大展拳脚,那我们倒真要对项羽刮目相看了。断了军粮的刘邦最后让纪信装扮成自己,吸引楚军的注意力,自己则从另一城门逃了出来。
二夺成皋是项羽强攻荥阳,刘邦不敌项羽军团的勇猛,只好与夏侯婴两个人逃出了荥阳。
这里还是没有匹夫之勇。二夺成皋靠的也不是项羽的匹夫之勇,而是整个项羽军团强大的战斗力。
如果非要找项羽匹夫之勇的事例,那么,下面这段文字或许可以做个例子:“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雄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汉王大惊。”
这是史书记载中可以称之为“匹夫之勇”的一段文字。细读此段文字,人们仍然可以发现,项羽要和刘邦决斗,亲自披甲上阵,瞪眼大吼,主要是政治幼稚,其次是急躁易怒。项羽并没有因此独闯汉军大营,也没有不顾个人安危,瞎闯一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