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第12/28页)

像韩信这种军事天才,最能打动他的是晓以大义。蒯通游说韩信之所以失败,就在于他始终未说到要害之处。最能打动韩信的要害是什么?是韩信与刘邦的关系及其变化。

项羽与刘邦在反秦斗争中并肩作战,但是,秦朝一亡,刘、项关系立即由并肩作战的友军转化为争夺天下的敌军。原因就在于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都有一个历史拐点,这个拐点就是共同利益、共同目标消失之时。项羽当年吃亏,就在没有弄懂他与刘邦的关系存在着一个历史的转折点,韩信也吃了这个认识上的大亏。韩信也不知道,刘邦集团与韩信集团也存在一个历史的拐点,这个拐点就是项羽败亡之时。项羽未亡之前,刘邦要利用韩信打天下,他们有共同的目标——灭项;有共同的利益一分享天下。韩信与项羽都是这个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分属于两大集团,但是,这两位杰出的军事家却犯有同一个毛病——政治幼稚。

蒯通作为这个时期第一流的谋士,已隐隐约约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却始终未能彻底弄明白这一点。他无论怎么劝说,都不能打动韩信,根本问题就在于没有从这一根本问题上说服韩信。

所以,韩信的回答是:你不要再说了,我好好考虑考虑(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蒯通太关爱韩信了,也太自负了,他总觉得自己可以说服韩信。因此,在这次游说失败之后,蒯通又对韩信进行了第二次洗脑:老虎如果犹豫,还不如蜂虿的果敢;骐骥如果犹豫,还不如劣马的踏实;勇士如果犹豫,还不如庸人的坚持(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孟贲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

蒯通最后告诫韩信的话是:事业难成易败,时机难得易失(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

但是,韩信最终也没有听从蒯通的意见。蒯通引史为证,详剖现实,披肝沥胆,冒着极大风险,韩信为什么就听不进去呢?

一是不忍心背叛刘邦,二是自恃功高(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其实,韩信所仰仗的功高恰恰是他的致命伤。正因为韩信功高盖主,所以,韩信必然为刘邦所忌,刘邦一旦解决了项羽,下一个要解决的就是韩信。

蒯通是何等聪明之人,他见自己如此劝说韩信,韩信都不听,便料定韩信绝无好下场,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韩信并为了自保而装疯卖傻(蒯通说不听,已详狂为巫)。

即使如此,蒯通还是未能免祸。吕后残杀韩信之时,韩信才悟出蒯通之言是至理名言,临终前他悔恨地说:我真后悔当初没有听蒯通的话,才被你们这些老娘们所算计(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

刘邦回师之后,方知韩信被杀,刘邦是“且喜且怜之”,只问了一句话:韩信临死时说了什么?吕后说:韩信说恨自己不用蒯通之计。刘邦立即下令在齐地逮捕蒯通。蒯通被押解到京城,刘邦问他:是你教韩信谋反的吧?蒯通回答:我确实教他造反,但是,这个小子不用我的计,所以才被杀。如果他用了我的计,陛下怎么能够杀掉韩信呢?刘邦一听,一股火蹿上脑门,大吼:烹了蒯通!蒯通大喊冤枉。刘邦说:你教唆韩信谋反,现在杀你有什么冤枉?

蒯通说:秦末天下大乱,各路英雄纷纷起兵,当时,我只知道韩信,不知道陛下。天下那么多人才,想为陛下效力而不可能,你能把这些人全烹了吗?刘邦一听,蒯通说得很有道理,立即放了蒯通,免了他的罪(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亨之邪?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

蒯通抓住了刘邦的一个要害:提倡忠诚。刘邦当了皇帝之后,为了保证天下的臣民忠于自己,必须提倡一种主流舆论:忠诚。蒯通为韩信谋划造反之时,只知忠于韩信,这并无错。刘邦如果杀了蒯通,就等于让天下之人不敢再忠于自己的主人,这就和刘邦当皇帝之后提倡的主流舆论相背离。这是刘邦所不愿看到的,也是他最终释放蒯通的根本原因。

蒯通作为一个谋士,以自己的智慧保全了性命;韩信却躺在自己的功劳簿上做着美梦,最终灭了项羽,也断送了自己。

刘邦与项羽在反秦斗争中并肩作战,一旦灭秦,刘邦就一门心思要灭项羽,此时,刘邦的同盟者是韩信;一旦项羽灭了,韩信又成为刘邦眼中第二个项羽,刘邦一门心思要灭韩信,结果,韩信也被刘邦的夫妻店所残杀。项羽、韩信相互间是敌人,也都曾经是刘邦的战友。刘邦利用项羽灭秦,灭秦之后就灭项;又利用韩信灭项,灭项之后就灭韩。从这个意义上看,两个军事天才其实都是政治庸才,真正在政治上精明老到的是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