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第13/28页)

项羽败亡之时,西楚国的都城彭城已岌岌可危,但项羽后期的大司马周殷还镇守在安徽中南部,这是项羽借以依赖的根据地。这块根据地能给项羽带来什么呢?

五、危机时刻给项羽致命一击的周殷

周殷这个人,很少有人知道他是谁。但是,他却是最后给项羽致命一击的人!

周殷其人,史书记载得非常少,现有的几条记载主要谈了两点:

第一,他是项羽最信任的骨鲠之臣之一。

陈平曾经对刘邦分析项羽最亲近的人,谈到过四个人彼项王骨鲠之臣,亚夫、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这里的“亚夫”,即是“亚父”范增、离眛、龙且前文均已谈过;周殷能够列在陈平开出的“骨鲠之臣”名单之中,足以说明周殷是项羽最为信任的人。范增、钟离眛、龙且在忠诚于项羽的问题上都没有问题,区别只是才能的大小而已;唯独周殷,在关键时刻竟然出了问题。

第二,他是项羽最信任的骨鲠之臣中唯一背叛项羽的高级将领。

汉五年冬,刘邦以封赏收买了韩信、彭越,合围项羽。此时,项羽的北面、东面、西面,是刘邦集团、韩信集团、彭越集团,唯独南面尚有项羽的地盘。

周殷作为项羽集团的大司马,驻军于淮南一带。此地是西楚国国都的南面屏障,也是项羽的根据地。项羽委派了他最信任的周殷为大司马,驻军于此。但是,在项羽一生最为困难的时候,“大司马周殷叛楚”,带领九江郡的军队,迎接早已叛楚归汉的黥布与刘邦的属下刘贾,齐聚垓下,合围项羽。

周殷的背叛,使项羽的淮南根据地彻底失守。项羽从鸿沟退兵之后,一路向今安徽奔去。因为此时的彭城已经不能再去了,他只有向安徽撤退,才能保证不被刘邦围歼。但是,周殷在项羽最需要他支持之时却背叛了项羽。至此,包围项羽的包围圈完全形成。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以淮南叛楚归汉,汉用,得大司马殷,卒破子羽于垓下。作《黯布列传》第三十一。”从司马迁这段话可知,黥布在垓下之战中的最大贡献,是诱降了项羽的大司马周殷,形成了对项羽的合围。所以,刘邦最后击败项羽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周殷背叛项羽。

项羽一生只拜过两位大司马,一位是对项梁有大恩的曹咎,另一位就是周殷。曹咎虽然无能,丢了成皋,但是,在兵败之后,与司马欣同时自刎。周殷最后却#叛了项羽。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封卫青、霍去病二人为大司马。可见,大司马是不会轻易授人的高官。

在“附录一”里,我补充介绍了几个对项羽败亡影响极大的人物;但是,影响项羽败亡的不仅是几个重要人物,还有一些重要因素。先贤、时贤论及项羽败亡时,提出过一些影响很大的观点,对这些观点,我不能完全苟同。所以,放在全书之末,谈点自己的看法。

第一个问题是:项羽的败亡是偶然还是必然?

附录二 影像项羽败亡的因素还有哪些

一、别忘了偶然性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项羽的失败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应当说,项羽政治上幼稚,军事上被动,性格上刚愎自用,他的失败是必然的。但是,我们在看到历史的必然性时,也不能忘掉历史的偶然性。一个偶然性的细节,可能使成功者功败垂成,使失败者死里逃生。

刘邦与项羽之争中,最富有戏剧性的是彭城之战。当刘邦占领了彭城之后,每天饮酒高会,自以为胜券在握,万万没想到项羽突然从他未设防的彭城之西的萧县进攻,刘邦措手不及,五十六万大军半天就被项羽三万骑兵击溃。狼狈不堪的刘邦慌不择路,匆忙逃生。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如果《项羽本纪》的这个记载可以相信的话,刘邦在彭城之战中损失的兵力当有二十余万人。

战况如此凶险,刘邦如何脱险的呢?

偶然,纯属偶然!

被重重包围的刘邦正处在危难关头,突然来了一场沙尘暴,而且是正冲着楚军刮过来,楚军阵营立即大乱,刘邦趁此机会带了几十位贴身骑兵突围而去(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

这场沙尘暴来得太巧:一是正在刘邦危难之时刮起来了;二是直冲着楚军刮而不刮汉军。结果,楚军被刮得乱了阵脚,刘邦自然溜之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