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第10/28页)
武臣觉得蒯通说的办法可行,于是就派蒯通赐给范阳县令一方侯印。结果整个赵地闻风而降的有三十多座城池(武信君从其计,因使蒯通赐范阳令候印。赵地闻之,不战以城下者三十余城)。
这是《史记》记载蒯通初出道时的第一华章,此计使赵地迅速脱离秦朝统治,成为秦末大起义中赵国复国运动中非常精彩的一章。我们通过此事也可以知道,蒯通是受战国时代策士之风影响甚大的一位著名辩士。他对形势的把握,对人性的把握,都非常到位。
就是这位蒯通,对项羽的败亡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楚汉战争后期,刘邦一方面对荥阳相持非常重视,另一方面,也关注着齐地的状况。他接受了郦食其的建议,派郦食其亲自出使齐地,游说齐王田广,使齐王田广接受了刘邦的招降。
此时,韩信的军队已经攻下除齐地之外的整个黄河以北的诸侯国,韩信已经准备进军齐地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刘邦派郦食其和平解决了齐地问题。
刘邦为什么在韩信节节胜利的重要关头,让郦食其出使齐国和平解决齐国问题?可能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用和平解决的方式解决齐国问题省时省力;二是让郦食其和平解决齐地也可以遏制韩信,不使他的功劳过大,将来难于驾驭。
接受了和平改编方案的齐王田广,以为刘邦在自己投降之后不会再用兵齐地,因此,便放弃了对大兵压境的韩信的戒备。
就在这一关键时刻,蒯通又出现了。他告诫韩信:您作为大将军受汉王的诏令攻击齐国,而汉王又派使者平定了齐地。将军得到停止进军的诏书了吗?何况郦食其一介书生,单车独骑,仅凭一张利嘴,便拿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将军带了几万士兵,转战一年多,只拿下了赵国五十多座城池。两相比较,您这几年浴血奋战反不如一介儒生吗(蒯通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将数万众,岁余乃下赵五十余城,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
蒯通的话有两点很能打动韩信:一是汉王刘邦并没有给韩信停止进军的诏书(真不知刘邦到底作何打算);二是郦食其凭三寸之舌拿下齐地七十多座城池,韩信率几万士兵,历经一年多,才拿下赵国五十多座城池。
前者是韩信可以进军齐地的法理依据,后者激发了韩信的争强好胜之心。韩信是一位颇为自负的将军,他经营北方战场以来,从未吃过败仗。蒯通的话让他觉得自己非常没面子,立即采纳了蒯通的意见(于是信然之,从其计,遂渡河)。于是韩信不顾郦食其已经说服齐王田广投降汉王的事实,突然进攻毫无戒备的齐军,迅速打败了齐王田广,占领了齐国都城。郦食其被齐王当做奸细烹杀。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齐王田广才向项羽求救(信因袭齐历下军,遂至临菑,齐王田广以郦生卖己,乃亨之,而走高密,使使之楚请救)。项羽派出了大将龙且。可是,龙且又战败被杀。
蒯通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人,但是,劝韩信攻齐却是其一生的一大败笔。蒯通不知道,不让韩信攻齐是刘邦控制韩信的重要一步。蒯通使韩信置刘邦发出的信号于不顾,岂不是陷韩信于不忠之地?郦食其是刘邦的钦差大臣,奉刘邦之命完成齐国受降,你韩信不听指挥,致使郦食其被杀,刘邦即使不心痛郦食其,也会对韩信的拥兵自重、独断专行大为光火,这也是日后刘邦抓捕软禁韩信的重要原因之一。
武涉游说韩信失败之后,蒯通知道天下之事现在已经完全取决于韩信了,于是蒯通开始为韩信精心谋划,希望能保证韩信的长期安全。
蒯通为了说服韩信,故意说自己早年曾学过相命之术(仆尝受相人之术)。韩信问:先生相人之面的本事怎么样?蒯通说:一个人的贵贱在于骨相,喜忧在于面容,成败在于决断。如果以此三者相互参照,万无一失(韩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对曰: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于决断,以此参之,万不失一)。
韩信一听如此灵验,来劲了。马上问:先生相相我怎么样?韩信此时功震天下,拥兵自重,早已不是当年求赏无门之时了。在他占领齐地之后,已经对自己的前程有了很多想法。听说蒯通能够相面,他自然不会放过这一机会。
蒯通说:我希望只对你一个人讲。
于是韩信挥了挥手,让手下的人都退出去。此时蒯通便对韩信说:相君之面,不过封侯,而且还有危险;相君之背,贵不可言。
蒯通这话说得玄玄乎乎,韩信听得迷迷糊糊,于是再问:此话怎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