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战争依旧继续(第4/18页)
裕谦,蒙古族大臣,嘉庆二十三年(1818)进士,先后担任主事、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无论做什么官都颇有威望。裕谦是一个保守派,反对国家的任何改革,对英国人的入侵持抵抗态度,并随时做好了为国捐躯的准备。
从裕谦过往的经历来看,他虽然不是一员武将,却有着战胜一切敌人的决心。道光皇帝或许正是看中了他这一点,所以才让他这个文人掌兵。裕谦到达浙江后,立即采取措施,开始加强定海一带的备战工作。
裕谦作为一方军政长管,十分清楚打仗首先要凝聚士气,尤其是定海曾经陷落于敌手,因此凝聚士气就显得更为重要。为此,裕谦亲自带领文武官员在神像前发誓,所有官兵将与定海共存亡,并立下军令状,凡私自勾结英国人的,一经查出立即处以极刑。
裕谦十分清楚,定海之战先前之所以失败,除了英军军事实力强大之外,定海的守备工作严重不足也是战败的主因。虽然当时英国军舰已南下广东,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裁撤浙江的防务力量,甚至继续调兵遣将。他采纳了定海镇总兵葛云飞的建议,构筑定海外城。由青垒山西脚起,至东山脚止,筑土城一道,中间设碶闸三处,作为外抵海潮,内泄湖水之用,在城山地带选择要地安设炮位,使得本来孤悬海外的定海,有了防御工事。
应该说裕谦在定海的防务问题上,虽然做得还不是十分周全,但这种坚决抵抗外敌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这在当时清政府上下已经习惯于承平之世带给他们惰性的情况下,已属难能可贵。
裕谦信心满满,不仅在于他已经构筑了防御外敌的工事,更在于他手下个个都是猛将,尤其是防守定海的三个总兵:定海镇总兵葛云飞、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寿春镇总兵王锡朋。
裕谦到达浙江后,让三个人统筹协作共同防守定海—用三个总兵级别的将领防守定海,可见裕谦多么重视这里的防务。三位总兵到达定海后,针对防务进行了详细分工。郑国鸿驻守定海东侧的竹山门,葛云飞驻守北侧的晓峰岭,王锡朋驻守西侧的九安门,互为掎角之势,其中葛云飞与郑国鸿形成连营之势,王锡朋负责支援,三镇总兵所拥兵力有五千人左右。
道光二十一年八月二日(1841年9月16日),英军舰船第二次到达浙江沿海附近,为了彰显拿下定海的决心,他们在舰船上竖起大旗,上书十个大字:宁镇要通商,定海永不还。
相比于第一次侵占定海,这次英军十分小心谨慎,原因在于他们探得裕谦已经下大力气做好了防务工作。他们先以小船在镇海县双基海口登陆,试图进一步探听虚实,结果被守备黄梦赉率兵击退。
八月十二日(9月26日),四艘舰船再次袭来,这一次的主攻方向是郑国鸿防守的竹山门。英军当时试图从水路进入竹山门。最先发现他们的是葛云飞,他立即指挥清军在半塘土城发炮轰击,将一艘英军较大舰船的桅杆击断。英军看到这一侧的清军防守较为严密,立即转至大渠门,又被镇标左营游击张绍廷在东港浦土城击退。此后的八月十三日(9月27日)至八月十六日(9月30日),英军又接连三次侵袭定海,都被清军击退。
面对英军的几次进攻,清军虽然只获得小胜,但也说明裕谦加强定海防务所做的一切起了作用。令人忧虑的问题也有,比如敌方的几次小规模侵袭,已经使连日作战的清军开始面临困难的局面,其一是粮食短缺,其二是连日作战导致士兵们精神紧张而疲劳不堪。加之几日来风雨交加,清军士兵始终立于泥泞之中,战斗力受到极大影响。不过即便如此,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这样一支疲惫之师,居然在此后不久,打出了鸦片战争开战以来最为壮烈、最为荡气回肠的战斗。
英军二次进攻定海的兵力,舰船有五艘,汽船有三艘,登陆作战的兵力分为两个纵队,共计三千五百人左右,另外还有招募的一些当地的亡命徒充当辅助力量,总数上略超过清军。在火力上,清军在定海及土城上共架设了二十二门火炮,城垣周围有大小火炮四十门,另外水师战船上有十门铁炮。清军的作战武器是冷热并用,而英军的现代化武器的杀伤力则远远超过清军,仅一艘大型战舰的火炮就有七十至一百二十门不等。另外,由于定海孤悬海外,使得清军的后勤补给不能及时跟上。
其实,三个总兵最清楚定海前线是个什么状况,因此为了缓解紧张局势,三人曾经屡次请求身在镇海大营的总指挥官裕谦,希望多多增援火炮。但裕谦身边负责文案的人因为葛云飞性情耿直,在呈递文书时没有礼品馈赠,因此故意压下文书。进而此人又代替裕谦批复,说定海一地屡次要求增兵,实属小题大做,三镇总兵的这个做法,是为将来一旦定海失守而推卸责任,因此不能批准增援火炮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