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战争依旧继续(第3/18页)

经过达洪阿和姚莹的努力,台湾的防务得到了明显的加强。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的努力的确收到了回报。

时光荏苒,义律换成了璞鼎查,英军打下厦门又从厦门离开,璞鼎查派海军将领阿夫万率领三艘舰船前往台湾。不过这三艘舰船途中遇到风浪,其中“诺郁达”号和“安娜”号被迫停泊,只有阿夫万的坐船抵达了台湾鸡笼口。

八月十五日(9月29日),该船移泊万人堆附近。于次日黎明时分,对二沙湾炮台开炮轰击,清军反应不及,兵营被炸毁。参将邱镇功得到消息后,立即下令开炮回击,同时二沙湾旁边的三沙湾炮台开炮协助回击英军舰船。当时清军的八千斤巨炮击中敌船,致使其桅杆纷纷断落。

阿夫万情急之下下令撤退,可是由于当时风高浪急,该船被风浪吹得冲向礁石,顷刻间立即粉碎,舰船上的士兵纷纷落水,清军趁此机会驾船来了个痛打落水狗。一直到次日(30日)为止,共计歼敌一百五十余人,俘虏十九人,并从死亡的英军士兵身上搜出台湾地理形势图五十一幅,另有十张写满英文的稿纸,里边绘有城池、人物、车马等形状,印证了英军早就有进攻台湾的图谋。

台湾清军算是首战告捷,但达洪阿十分理智,他明白英军不可能只派一艘军舰进攻台湾,而且随着这艘舰船被清军击沉,英军很快就会再次袭来。

正如达洪阿所料,九月五日(10月19日),英军卷土重来,舰船短暂停留鸡笼[鸡笼:今称鸡笼。

]口之后,随即驶进万人堆,遣放两条舢板船进入海口,试图侵犯鸡笼。看到清军守卫严密,英军改变主意,表示愿意以每个人一百大洋的价钱,赎回被俘的英军士兵,结果被达洪阿拒绝。

吃了闭门羹自然心有不甘,然而此时只有两条舢板船的英军不敢贸然进攻,只能向璞鼎查汇报,希望他能够从北上的舰船中,抽出一部分以增援台湾战事。

九月十三日(10月27日)上午,配有重炮的英军重型战舰突然直扑二沙湾炮台,在连续发炮轰击后,炮台的右侧兵营被炸毁。守备许长明、参将伍云升在三沙湾的鼻头山埋伏,伺机发炮轰击,当场炸死两名英军士兵。停泊在邑头洋的英军舰船虽然离得远,但为了给攻击二沙湾炮台的舰船制造声势,也开炮声援。

清军和英军就这样在此起彼伏的炮声中一直交战到次日天明。英军眼见清军防守严密,守卫的士兵不断增加,而自身又势单力孤,因此于中午时分退出海口。

台湾之战是清政府在鸦片战争正式开战后,第一次迫使英军撤退的战役。和先前的几次战斗相比,清军这次之所以能够顶住英军的进攻,除了敌方的进攻力量不足外,更重要的是以达洪阿为首的台湾官兵充分利用了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对台湾防务问题十分重视,进而在战斗中能够采取主动,使得英军连续两次进犯均未能得逞。

台湾之战的胜利说明,从战略角度来讲,当时的清政府打败 “船坚炮利”的英军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正像《宣宗成皇帝》实录中记载的那样:

顺天时,因地利,用人和,以顺讨逆,以主为客,以众击寡,不难一鼓作气,聚而奸旃。

然而,纵观整个鸦片战争乃至整个清朝末年的对外作战情况,清政府能够做到上述表现的时候是少之又少。在台湾之战成功退敌之后,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就再也没有太好的表现。

3. 定镇失陷

英军从厦门北上,主要目标是先前已经攻陷过的定海。

定海第一次失陷的时候,原浙江巡抚乌尔恭额获罪受罚,道光皇帝改派两江总督伊里布为钦差大臣赴浙江总督军务,其具体任务就是收复定海。道光皇帝在给伊里布的谕令中写道:

如该夷入口滋扰,即开枪放炮,尽力歼除,不必因有天津禀诉一事,转滋顾虑……务须严加察访,以为进攻之计。

要计出万全,相机剿办,如英人投递书函,不准收受。

看得出来,道光皇帝在谕令中努力给伊里布吃下定心丸,希望他不要受到先前英国人在天津做法的干扰,全力做好浙江前线的督战工作,也希望他不要像琦善那样瞻前顾后地对英国人摇尾乞怜。

然而或许道光皇帝没有想到,自己苦心的暗示,却找错了对象,原因在于伊里布是一个和琦善一样的人。

伊里布到达浙江后,第一件事就是派出代表和英国人谈判,希望对方能够归还定海,而且为了讨好对方,伊里布多次派人送去鸡鸭鱼肉到英国舰船犒劳,可是英国人丝毫不为所动,直到英军南下进攻广东,才从定海撤兵而去。

当时有人将伊里布的献媚做法报告了上去,道光皇帝极为不满,最终将伊里布革职查办,改换裕谦为钦差大臣,前往浙江总督军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