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战争依旧继续(第2/18页)
七天后,道光皇帝接到了厦门遭受攻击的消息,下诏:
该夷如此猖獗,实堪痛恨。厦门为闽省锁钥,岂可令该夷日久占据?着颜伯焘督同窦振彪、普陀保,趁此未及安定之时,设法克复……勿再迟误。至闽安协所辖五虎门,为省垣咽喉,尤当严密分兵防守,不可大意。该夷伎俩,原只恃船坚炮利,习惯风涛。今该逆登陆占据炮台,是防之之术,必应水陆交严,方不致仓卒失事。
英人现已占据厦门,难保不乘风北驶,扰及沿海各省。
道光皇帝显然找到了厦门之战清军战败的原因,而且预测到了英国人可能会继续北进。因此,他不仅征调了两千名江西士兵奔赴福建救援,同时还诏令沿海各省督抚加紧备战。
道光皇帝甚至还想到,如果英国人北上侵犯京畿重地,必须全力阻击。他诏令衲尔经额赶赴天津进行防堵,并叮嘱,如果英国舰船来袭,万不可仓促迎战,要在险要地方设伏,或采取夹攻战术。为了弥补天津沿海一带兵力薄弱的缺陷,他还指示衲尔经额可以在北塘及沿海各地组织团练。
指示地方的防务工作如此具体,可以看出道光皇帝从先前几次同英国人的较量中,明白对方并非只是善于海战,因此他主张要“水陆交严”,在陆上阻止英军更加重要。坦白地讲,在当时整个清政府对英国人的认识依旧模糊的情况下,道光皇帝能意识到这一点,说明他对英国人的了解逐渐从感性走向了理性。
2. 台湾退敌
在道光皇帝指示厦门地方如何加强防务的时候,英军于七月二十一日(9月6日)开始北上,并兵分两路计划进攻台湾,以及重新攻占定海。
从决定对华动武的那天开始,英国人就有进攻台湾的计划。早在道光二十年六月十八日(1840年7月16日),一艘双桅英国舰船就由西向东向鹿耳门外马鬃隙深水外洋游弋,开始侦察台湾的动向。当时驻守台湾的清军发现后,为了截断其前往嘉、彰地区的去路,主动出击,自北而南奋力堵截,最终英国舰船不得不开炮掩护自己撤退,一路向北逃去。
英军侦察台湾动向的做法,倒是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他们立即将这个消息传到了北京,道光皇帝连夜批示:
屡谕总兵达洪阿、兵备道姚莹,以夷船沿海骚扰,亟宜严为预备。
或许仅仅是让台湾地方军政长官紧绷防卫英军侵占这根弦儿,还觉得不够,于是他在道光二十年十二月二日(1840年12月25日)再次下谕旨:
英夷包藏祸心,无厌之求,益无底止,如有不得不攻剿之势,则兵贵神速,不可稍有延迟,坐失机宜,务当体察严密防范,其平日得力之将弁,及应用之枪炮火药等件,均当预为筹备。前调各兵,虽已有撤回归伍者,而本地防兵为数不少,尤当分布要隘,有备无患……
我们可以看出,道光皇帝希望台湾地方的行政长官与军事长官务必精诚团结,由此可见,他除了认识到英军的军事实力不同寻常之外,似乎也意识到清军之所以屡战屡败,也有自己内部的原因。
为了确保台湾的安全,道光皇帝还重新起用已经退休在家、精于海战的原浙江提督王得禄,作为台湾防务的顾问协同作战。
达洪阿与姚莹接到谕旨后,丝毫不敢怠慢,经过详细周密的商议,二人依据台湾的地形特点,制订了一份《十七口岸设防图说状》。这份设防图指出,台湾四面环洋,南北绵长1400余里,港汊分歧。除大船不能出入的小口岸可以忽略不计外,最重要的大口岸有七处,其余小口岸有十处,都须严加防范。
十七处口岸,南至凤山县,北至葛玛厅,纵横整个台湾南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达洪阿对安平大港口、四草海口、鹿耳门、郭赛港、二鲲身、凤山县的打鼓东港、淡水厅大安港、香山港、竹堑、沪尾、大鸡笼、嘉义县的树岭湖、彰化县的番仔控、王功港、五汊港、噶玛兰厅苏粤等地都做了具体安排。其中包括火炮部署、人员调配、防守职责等,安排得十分详尽。
从道光二十年(1840)九月到年底,达洪阿在十七个口岸,共设防守兵力三千四百八十一人,屯丁二百名,乡勇二千四百六十名,小勇五百二十名,累计兵勇达六千七百多人。
除此之外,达洪阿和姚莹还充分吸取了先前清政府和英国人交战屡次战败的教训,为了加强防御能力以及充分迷惑英军,他们一边严格训练士兵,一边在城边口岸插上诸多旗帜,力争给英军造成一种声势浩大之感。在战略方面,他们采纳了王得禄的建议,严守口岸,避免与英军在海上交战,做到以守为攻。同时对口岸的炮台加大整修力度,暗暗加装炮墩、炮墙,在城外的北门到小西门之间加筑一层外城,以增加城池防守的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