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战争依旧继续(第6/18页)

裕谦对于镇海防务十分看重。他在招宝山、金鸡岭加筑了炮台和工事,将石头投进大浃江口,并暗钉木桩,水面上用铁索拦截,另外准备了一些小船,作为火攻之用。海口的南北两面建筑石垒安设炮位,在金鸡岭上加筑土墙,作为防守军队的依托。当时在英军攻打镇海之前,各炮台共安设大小火炮十六门。

镇海守军虽然有数千人,但因为三位总兵阵亡以及担任指挥的军队大部分覆没,裕谦手下仅有的亲兵加上徐州兵只剩下千余人。虽然他急调八百名江宁兵以增强防守兵力,但直到镇海开战后,这些人也没能赶到镇海。

道光二十一年八月二十四日(1841年10月8日),英军在镇海外海的黄牛礁附近集结,开始派出侦察人员对镇海防务进行侦察。次日,英军完成了进攻准备,开始拟订详细的进攻计划。

针对镇海的防务以及地理形势,英军的计划是以舰船大炮首先摧毁金鸡岭、招宝山上的清军防御工事,并同时阻止镇海县城的增援清军,用火炮掩护英军登陆攻占两山,最终水陆并进一举攻下镇海。

二十六日(10日),英军分兵进攻。向金鸡岭进攻的一路,乘舢板船驶入小浃江登陆,绕向该山后侧实施两面夹攻,清军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顽强抵抗,多次与英军展开肉搏拼杀。最终总兵谢朝恩落海阵亡,守军因伤亡惨重而不得不退出金鸡岭。

就在金鸡岭上一片混战时,另一路进攻招宝山的英军倒是十分轻松,原因在于看到英军攻上金鸡岭后,招宝山守军立刻慌作一团。负责守卫的浙江提督余步云,也没有稳定军心,而是自己首先撤出阵地,最终导致招宝山阵地被拱手让出。

余步云作为一个军人,知道不应擅离坚守的阵地。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和裕谦之间有矛盾,而且也不主张对英采取武力对抗的策略。

余步云本身是浙江的一把手,而裕谦到来后,他自然而然就降低了身份,这让他内心十分不爽,因此时时处处与裕谦作对。裕谦也看出余步云对自己处处掣肘,因此请求道光皇帝把他换掉,只是还没来得及进行人员安排,英军就已经开始了进攻。

早在英军刚刚进攻镇海之时,余步云突然跑到城中面见裕谦,请求不要开战,希望和英国人讲和,其理由是保全城中数万生灵,而且自己家中还有妻儿老小三十多口人指望着他。

裕谦果断拒绝,并命令他必须坚守阵地。余步云表面表示遵从,结果当英军大举进攻招宝山时,怀着对裕谦的怨恨,余步云率先弃阵而逃。裕谦闻讯大怒,立即指挥镇海守军发炮阻拦,但余步云依旧率领亲兵逃往宁波。

招宝山、金鸡岭二山的失陷,使得裕谦布置的镇海整体防务如同被截掉了双臂。占领招宝山的英军,利用炮台山的清军大炮,居高临下地俯击整个镇海城,同时在火炮的掩护下架云梯开始攻城。裕谦登上城楼亲自指挥,但在英军大炮的猛烈轰击下,不得不退出战斗。

镇海败局已定,裕谦为了实现他与城共存亡的誓言,命令副将丰伸泰将钦差大臣的关防书送交巡抚,然后跪地向京城方向叩了三个头,投水自尽身亡。

镇海战事结束后,英军立即启动了攻打宁波的计划。

为了彻底控制舟山一带的海岸线,英军在攻占镇海后的八月二十八日(10月12日)继续北上,并一路进行测量和侦察,结果发现驻守宁波的清军毫无戒备,于是在八月二十九日(10月13日)清晨,海军司令巴尔加率领八艘舰船以及七百余名士兵开始向宁波进犯。

当天下午,英军舰船到达宁波东城的灵桥门下,驻守这里的是从招宝山逃出来的余步云以及宁波知府邓廷彩,守军有两千余人。如果余步云事先做好防务工作,在宁波与英军是可以一拼的,可是这位坚决主张不抵抗的将军,早在英军到来的前一日就从南门逃往了上虞,英军未放一枪一弹,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宁波。

宁波失陷意味着英军切断了大清帝国海路南北之间的联系,等于扼住了大清帝国的海路咽喉。消息传到北京,道光皇帝彻底愤怒了。

自开战以来,道光皇帝得到最多的奏报,基本上可以用四个字概括,那就是“战败”和“失陷”。然而直到现在为止,宁波的失陷最让道光皇帝恼火。在他看来,可以接受战败的结果,但绝不接受未放一枪一弹就将城池拱手让人的事实。据说他看完奏报后,愤恨地扔到地上,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何以逆夷一到,遂尔失守?可见将懦兵疲,全无斗志。非逆夷凶焰竟不可当,实我兵弁临阵脱逃,几成习惯。

看来道光皇帝十分清楚他治下军队的真实模样。在这种现状下,葛云飞、裕谦等人的死虽然悲壮,但却无法改变整个军队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