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放旷不羁(第17/22页)
在会稽灵宝寺雕塑佛像时,戴逵藏于幔帐后,偷听观众对自己作品的品评,以求改进,三年始成。现在,我们在寺院里看到的佛祖、菩萨形象,无不凝结着戴逵的心血。
戴逵曾以十年之力为建康瓦官寺雕塑五尊巨大的佛像,名士王濛感慨道:“此童非徒能画,亦终当致名;恨吾老,不见其盛时耳!”意思是,这孩子以后终能成大名,但遗憾的是我已经老了,没机会见到他盛时的样子了!
戴逵一生未仕。晋孝武帝时,征其为散骑常侍、国子博士,他拒而不从,从隐居地会稽剡县出逃于吴。皇帝被迫收回诏旨后,戴逵这才返回会稽。
作为一名隐士,戴逵不喜与权贵交游。武陵王司马晞慕其名,欲重礼邀其入府弹琴,戴逵愤而摔琴明志:“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
但他并不拒绝高官们的资助。
桓温幕僚郗超有个爱好,一听到有人隐逸,便花上百万钱为其建造寓所。
在剡县,他也为戴逵建造了一所超级华丽的别墅。戴逵欣然接受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戴安道、许询、支遁等魏晋隐士认为:隐居山林并不一定意味着就必须清贫,必须抵触富裕生活。在他们看来,隐居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与人生态度,跟富裕并不矛盾。
魏晋隐士超脱如此。
戴逵与王徽之最为交好。现在,心血来潮的徽之叫侍从备船,去拜访戴逵。
经一夜行船,黎明时,王徽之终于看到戴逵在河边的寓所。下船后,王徽之来到宅前,他慢慢抬起手,但那手掌好像跟历史有默契,因为终于没拍下去。他转身上船,又顺着原路回来了。后有人问其故,答:“我本是乘兴去的,兴尽了便返回,何必一定要见到戴安道?”
魏晋名士重情怀,更重情怀的自由。从容由性,讲求即刻。因为在他们看来,即刻就是永恒。我不愿意做我不想做的,我每一刻都为内心而活着。如果这世界上有一个神,那就是我瞬间的内心。戴逵家那门敲不敲已不再重要。手没有拍下去,不是做作,更非做戏,而是一种美到云端的情致。
只是,王徽之死后,这样的故事就永远没有了。
那天黎明,当王徽之再次站到船头,雪依旧下着,而风更加紧了。
滔滔河水,涤荡着一个人的灵魂。船头上的王徽之突然感到一种巨大的孤独。这孤独是没有来头的。
王徽之隐约记得,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时,父亲带他和弟弟献之一起参加了兰亭聚会。
那时候他还是个孩子。在兰亭的溪流边,数十位名士欢然而坐,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渐渐地,大家从欢愉到伤感,悲叹起光阴的流逝以及人生的渺小与无常。那时候,他还不明白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
现在呢?站在孤独的船头,王徽之举目寥廓的天地……
无论如何,雪夜访戴的故事完美展示和诠释了魏晋情怀,而不需要具体再去解释什么。
在缓慢的光阴中,王徽之等来了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
前一年,赢得淝水之战的宰相谢安已死;这一年,弟弟献之又大病。“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王献之死时,哥哥徽之并不知道,直至两天下来没有听到弟弟的消息,于是猜测献之已不在人世,但此时似乎并不悲伤。
随后,他驾车奔丧,一路情绪平静。
献之好琴,于是徽之入得灵堂后,据榻而坐,叫人拿来弟弟生前的琴,俯身弹奏,竟不成调,于是将琴掷地,方大哭:“子敬,子敬,人琴俱亡!”随后悲痛得昏了过去。
一个多月后,王徽之也死了。
这是令人动容的一段魏晋往事。
徽之索琴而弹,既不成调,不是琴的问题,而是拨弦之际,悲从中来,如何能畅然成曲?人琴俱亡,人琴俱亡,讲的既是琴已伴随献之去了,道出的又是徽之的悲痛。
魏晋之人,重视人的生命的宝贵。
这是对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的肯定,是对一个美好生命的最深情的留恋。这样的故事很多:顾荣平生好琴,及丧,家人以琴置灵床。张翰哭之,不胜其恸,遂上床弹琴,作数曲,最后抚琴悲叹:“顾彦先,你还能再一次欣赏这琴声吗?”言罢又大恸,不执孝子手而出。
回到王徽之和王献之,二兄弟是王羲之七个孩子中最著名的,兄弟感情也是最好的,尽管两个人的性格有很大不同:二人曾共读书,弟弟献之欣赏井丹高洁,而哥哥徽之则说:“井丹高洁,未若长卿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