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放旷不羁(第12/22页)

先看一则故事:

王澄十四五岁时,看到自己那以强悍、贪吝著称的嫂子郭氏又在犯病,叫婢女把路上的马粪捡回家,就觉得这事儿有点严重,便来到屋里嘟囔:“嫂子,毕竟咱王家是高门大族,您这样做,让我哥哥脸往哪儿放?”

郭氏顿时就怒了:“王平子!”

王澄吓得一激灵,下意识地说:“在!”

他知道,这位嫂子可是个厉害的主儿,哥哥平时没少挨她欺负,在洛阳的名士圈子里已不是什么新闻。

郭氏说:“你给我老实点。”

王澄一翻白眼:“咋啦?”

郭氏哼哼道:“当年你母亲临终前,把你托付给我,而不是把我托付给你!怎么着,现在数落起我来了?”

说着,郭氏伸手抓住王澄的衣襟,抄起棍子就想揍小叔子。

好在王澄劲大,一把挣脱,轻轻一跃,越窗逃跑。由此可见,王澄从小就善于登高爬低。

正是有这样的身手,所以树上的鸟窝每每被其端下来。最著名的一次爬树事件发生在他赴任荆州刺史时。

永嘉之初,天下大乱,太尉王衍以从弟王敦为青州刺史,以亲弟王澄为荆州刺史,自己留守洛阳:“今王室将卑,故使弟等居齐、楚之地,外可以建霸业,内足以匡帝室,所望于二弟也!”

王澄赴任,包括王衍在内的洛阳亲朋为他饯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王澄拱手而别,一抬头却看到旁边的树上有个鸟窝,于是心血来潮,三下两下爬到树上,将幼鸟捉了下来,在手中把玩不已。

以这样的风格出任重镇荆州的军政长官,确实有些悬。所以清代学者李慈铭对王澄的一生是彻底否定的,进而又否定了王衍乃至整个晋朝。

王澄为官荆州,嗜酒疏狂,激起民变。烂摊子难以收拾时,他接到司马睿的征召,令其入建康为官。与此同时,朝廷派大将军王敦去平息荆楚民变。

兄弟俩在豫章也就是南昌,历史性地相遇了。

当时王澄的名声要远大于王敦,加之性格傲慢,每有凌人之色。王敦不吃那一套,这时又收到堂弟王导的书信,叫他阻止王澄进入建康。

于是,王敦杀意顿起。

王澄虽为名士,但却是个练家子,耍拳弄棒都玩得起。知王敦有歹意,他时有提防,吩咐护卫多加小心,自己手里也总拎着个玉枕自卫(到底是名士,武器都特别)。王敦见强攻不可,知王澄嗜酒,就设下鸿门宴。

王澄以为王敦会就此打住,于是放松警惕。等喝得差不多了,王敦借其玉枕一看,王澄随手递过去,马上后悔了。

已经晚了。

王敦迅速往榻下跳,王澄扑过去欲抓王敦,将其腰带扯断。

王敦奔至门口,此时部下一拥而入。要说这王澄,身手还真不错,一个鹞子翻身,越窗而出,三蹿两蹦,上了房顶。

但今日之事,已远不能与当年洛阳城外的情景相比了。

王敦知其轻功厉害,早就在房顶上安排了人。

王澄最终竟死于自己族人之手。

后来,王敦反叛,兵下建康,大臣周顗怒问:“王平子何在?!”

王敦是杀王澄之人,但幕后真凶是王导,这在史上是有记载的:“王平子始下,丞相语大将军:‘不可复使羌人东行。’”

王澄面似羌人。对王澄入建康做官这件事,王导深为忧虑。名气更大的卫玠也曾来建康,但王导是很欢迎的,因为对方是个病秧子,而且比较听话,不会对王导有什么威胁。王澄就不一样了,早已身负大名,且桀骜不驯。

于是,王导修书王敦,阻其东下。

后来,南北朝刘孝标在引注《世说新语》时说:“王澄自为王敦所害,丞相名德,岂应有斯言也。”也就是说,不相信王导曾阻止王澄东入建康。但是,联系到王导在关键时刻的一些表现(如默许王敦杀害自己的同僚周顗),他说出阻止王澄东下甚至将其除掉之类的话也没什么好奇。

当世之人评王澄“虽散朗而内劲狭”,即内心实则狭隘,这话放在王导身上竟也很合适。

虱子秀

顾和始为扬州从事,月旦当朝,未入顷,停车州门外。周侯诣丞相,历和车边,和觅虱,夷然不动。周既过,反还,指顾心曰:“此中何所有?”顾搏虱如故,徐应曰:“此中最是难测地。”周侯既入,语丞相曰:“卿州吏中有一令仆才。”顾和是顾荣的侄子,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少年即展露才华,为顾荣推崇:“此吾家麒麟,兴吾宗者,必此子也!”

顾和最初做扬州刺史王导的从事,某月初朝会刺史,群僚皆至,顾和乘车至刺史府门却不入,而是慢悠悠下车,坐在太阳地里捉起衣服里的虱子。同事们从他眼前走过,不时地往他这边张望,有人捂嘴窃笑,顾和不为所动,神色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