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齐国的兴衰(第12/16页)

其实,管仲早就想和平解决。这时看到又是屈完过来,知道事情成了,马上以高规格来接待屈完。老屈一看这个排场,当场就决定和平算了,免得打来打去,那才麻烦得多。

于是,双方经过友好协商,最终达成两点共识:一、楚国承认不贡包茅给周朝的严重错误,以后每年按时向周朝运去几车草包;二、多国部队后退三十公里,楚国当场兑现一车草包。

这个协议,对双方而言,可以说是双赢的。楚国承认了一个错误,损失了一车草,但免了一场多国部队的打击,仍然是合算的;齐国带着多国部队雄赳赳气昂昂而来,总算讨了个说法回去,虽然没什么实质性的胜利,但面子却已经赚够了。连楚国都在自己面前认错,把N年来一直不贡的包茅全部兑现,这可是一项伟大的胜利啊,没有水平、没有实力你能办得到吗?

屈完回去向楚成王汇报了这个会谈的成果后,楚成王的脑子突然又进水了,觉得这么在齐国面前承认多年都不承认的错误,面子丢得有点大了。何况齐国就这么退兵回去,肯定不是为了要几车草,而是因为实力不行,怕了他们才退兵的。他这么一想,马上就反悔起来,叫停送草车:“不用开过去了。”

屈完和斗子文坚决反对,说老大要是开这个国际玩笑,老大您就太无耻了。

楚成王一听,两个人都骂自己无耻起来,那自己是真的无耻了,因此只得赔着笑脸说不做无耻的老大,派人把包茅送过去,另个给八国都送了一份楚国的土特产和现金,让大家的脸都笑歪了。

齐楚之战之前,声势大得要命,当时所有的军事评论家都以为,史上规模最大的大战争就要爆发,诸侯之间马上就得血流成河,一大批优秀的军事家就要产生,哪知最后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多国部队只是组成了一个阵容可观的旅游团到汉水北岸一游,看到汉江的水还是很环保的,是绝对没受过污染的,然后还拿了楚国的礼物,就都回去了。

当然,回去之前,齐桓公照例又开了个诸侯大会。楚国派屈完前来跟八国诸侯签订了召陵宣言,承认齐国的老大地位。同时,齐楚两国还就郑蔡两国问题达成了谅解,即齐国不再为难蔡国,楚国也要放过郑国。算起来,谁也不吃亏。

当然,对于齐国来说,这次跟楚国的交锋,使齐国的霸主事业更上一层楼,达到了历史新高。

当然,主导这次外交事务的仍然是管仲。

后来,鲍叔牙偷偷地问他的老朋友:“我有点晕菜了。楚国到现在已经称王,这可是个大罪名啊,你为什么忽略不计,却是纠缠那几车茅草?”

管仲笑着说:“那个称王的罪名实在太大了,咱要是提,他肯定不会认错。他一不认错,这仗就得打下去。你也看到楚国的实力了吧?要是打下去,这仗估计要打得没完没了,到头就是胜利了,咱的综合实力也玩得差不多了。到时还拿什么资本去当霸主?所以,得了面子就已经胜利了。为什么一定要去打个你死我活?”

老鲍一听,心说,老管的水平,老子无论如何也赶不上了。

让楚国认错,取得面子上的胜利,是齐国霸主事业的一个高峰。

霸业巅峰

齐国霸主的另一个高峰就是直接干涉了周王的确立。

管仲提出的霸主口号就是“尊王攘夷”,这话说白了,就是打着大周的旗号,借着打击外族侵略的机会,把其他诸侯全部绑架,然后到处干涉别国内政,说是执行周朝的使命,其实是充当国际警察,谁不听自己的话,就修理谁。

除了楚国和秦国的内政,齐国没有插上一腿之外,其他国家到处都有齐国那只看不见的手。这时,他们觉得干涉诸侯的内政好像也不刺激了,就把手伸向周朝的内政。

能把周朝的接班人定一次下来,这个霸主就真的牛了!

管仲的做事风格是,不管做什么事,都得有个理由,没有理由就要创造一个理由出来。不过,这时周王朝确实给管仲提供了一个大大的借口。

齐国自从当上诸侯的霸主后,不管是文明还是粗暴地干涉了人家的内政之后,总是很有礼貌地派人跑到洛邑那里,向周王进行汇报,说是完成了周朝交给的任务——其实,连周王也不知道这个任务是什么任务——表示自己做的完全是合理合法的。

这次跟楚国的交锋,更是为大周讨说法,因此就更需要向周朝汇报情况了。这次齐国派去向周王汇报的人是隰朋。

这个隰朋也是个老鸟,在首都没几天,就发现周惠王的家里出了麻烦。本来,周惠王听说齐国为他们家讨到这个说法,心里高兴得要命,叫后勤部门集体动员,要隆重招待这个霸主的特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