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收复河湟(第4/7页)
此战过后,论恐热和尚婢婢的实力开始发生变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论恐热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
对于唐朝而言,论恐热和尚婢婢的不断交战,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很多地方的大批将领投靠过来。自从吐蕃内乱以来,许多吐蕃部众及此前被吐蕃掠去的汉族吏民投归唐朝者络绎不绝。尚婢婢在与论恐热的斗争中,为了孤立论恐热,曾经发布檄文,鼓励在吐蕃的汉族人归唐。
这样就促成了很多吐蕃地方的汉族官吏、守将以及原州、秦州、安乐三州及石门、绎藏、木峡、制胜、六盘、萧关七关守军投降唐朝。
当时针对诸多军民投靠唐朝,皇帝李忱特意委任太仆卿陆耽为宣谕使,前往各地进行宣慰,并下令沿边的泾原、灵武、凤翔、邠宁、振武各节度使同时出兵,再次向吐蕃控制下的河西、陇右地区推进。
大中三年(849年)六月,泾原节度使康季荣上奏朝廷,称已经成功接收原州境内的石门、绎藏、木峡、六盘、制胜六关。一个月后灵武节度使朱叔明进占安乐州,邠宁节度使张君绪进占萧关,凤翔节度使李珌攻取秦州。
唐军接连大败吐蕃,这是自“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在与吐蕃的对抗中首次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尽管这些胜利首先是源于吐蕃的内乱,但将近百年时间对吐蕃鲜有胜绩,还是让当时的朝野上下为此大肆炫耀了一番。
当时居住在上述三州七关地区的河西、陇右汉族百姓数千人,扶老携幼地来到长安,感谢朝廷成功收复河陇,使百姓们终于摆脱了吐蕃人的奴役。皇帝李忱亲自在延喜门接见了这些百姓,下令让他们脱去胡服,改穿汉族服装,并赏赐绢布十五万匹。
大中四年(850年)九月,论恐热与尚婢婢再起战端。
当时论恐热派大将莽罗率兵在鸡顶关以南架桥,一直通向白土岭,向尚婢婢发起进攻。尚婢婢让部将尚铎罗迎战,结果因为迎战仓促而失利,不得已退守棃牛峡。尚婢婢复派大将磨离罢子、烛卢巩力共赴棃牛峡援救,两个人到达目的地后,烛卢巩力主张据险坚守,然后出奇兵截断论恐热大军的粮道,让其进退不得,不过十天半个月其部众必定溃散。
但磨离罢子则主张立即出兵,以求速战速决,结果两个人争执不已,各不相让,烛卢巩力负气之下称病返回鄯州。本来尚婢婢派出两员大将援救尚铎罗,兵力已经十分充足,但因为烛卢巩力的离去,导致救援的兵力严重削弱,最终磨离罢子轻率领兵出战,被打得惨败,其本人也死于乱军之中。
留守鄯州的尚婢婢也因为粮食匮乏,只好留下拓跋怀光坚守鄯州,自己则带领三千人马,就水草于甘州以西。论恐热闻讯后,带领五千骑兵跟踪追击,一路上大肆劫掠,鄯、廓、肃、伊、西诸州都未能幸免,论恐热大军所到之地,百姓深受其害,史料记载,五千里间,积尸狼藉,赤地殆尽。
不过论恐热虽然对尚婢婢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但因为残暴至极,部众积怨甚深,尚婢婢部将拓跋怀光又派人暗中策反其部众,结果追随论恐热的很多部众或返居原部落,或向拓跋怀光投降。论恐热越发感觉孤立,于是只好打出唐朝的旗号,以恢复其失去的相关势力。为了凝聚人心,论恐热向吐蕃各部扬言,说自己能向唐朝借兵五十万,来消灭不服从自己的人,然后以渭州为国都,请唐朝册封自己为赞普。
事实证明,论恐热还真是言出必行。大中五年(851年)五月,论恐热果然来到长安,此时朝廷上下对吐蕃内部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所以依然对论恐热以礼接待。皇帝李忱专门派尚书左丞李景让赴礼宾院向论恐热询问他此番入朝的目的,论恐热当时十分高傲,开口便让李景让回去转告皇帝李忱,首先封自己为河渭节度使。
面对论恐热的要求,李景让不敢怠慢,立即向皇帝李忱进行报告,当即被李忱回绝,并亲自在朝堂上接见了论恐热,对于册封一事,李忱只字未提,就像会见一位普通的少数民族客人一样,好言抚慰一番后,赏赐些礼物便打发他回去。
事实上,李忱用一种自己特有的态度在告诉论恐热,吐蕃已经不再是从前的吐蕃,这个曾经和大唐掰过上百年手腕的国家,现在已经不入大唐的法眼。
论恐热十分扫兴地离开长安,对朝廷的憎恨陡增,在返回老巢洛门川后,收拾余部伺机骚扰唐境。但是恰逢连绵大雨,由于军中缺少粮食,部众多有散去,论恐热只好率领仅剩下的三百余人辗转来到廓州。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尚婢婢远走甘州以西,论恐热实力急剧衰弱之时,原来隶属唐朝河西、陇右的汉族官民也纷纷拿起武器反抗吐蕃的奴役,进而驱逐吐蕃守将,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沙州人张义潮领导的守土斗争和归唐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