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收复河湟(第6/7页)

咸通八年(867年)二月,张义潮得到朝廷的允许,入朝觐见皇帝,入朝后被唐懿宗授予检校司徒、右神武大将军,并赏赐土地、府邸,以其族子张淮深代为节度使。咸通十三年(872年)八月,张义潮病逝于长安,终年74岁,死后追赠太保。

由于大唐帝国末期的动荡,唐僖宗之后,归义军所管辖的地区仅剩下瓜、沙二州。张淮深死后,其弟继任节度使,临终之时又托孤于张义潮的女婿,时任瓜州刺史的索勋,但是索勋是个极有野心的人,自立为节度使后,于景福元年(892年)骗取朝廷的正式委任,结果在当地引起众怒。

当时张义潮的第十四女、凉州司马李明振之妻率众袭杀索勋,并上表朝廷请求以张义潮之孙张承奉为节度使。乾宁元年(894年),朝廷派使臣前往沙州宣慰,除了委任节度使之职外,为酬报李明振夫妇的定难之功,诏命以李明振长子李弘愿为沙州刺史兼节度副使;次子李弘定为瓜州刺史、墨离军押蕃落等使;三子李弘谏为甘州刺史。

唐朝灭亡以后,归义军节度使张承奉见各地节度使陆续称王,于是也自称“西汉金山国白衣天子”。不久曹氏家族取代张氏家族掌握沙州政权,停止使用“金山”国号,恢复归义军节度使的称号,五代北宋时期,向中原历代王朝进贡,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被西夏吞并。

可以说,由张义潮奠基的归义军不仅经历了悠久的历史,而且使唐朝成功收复河湟地区,算是大功一件。归义军最终亡于西夏,是唐朝灭亡以后很久的事情。事实上,在唐朝晚期,尤其是武宗李炎和皇帝李忱在位时期,就经常受到西夏国的创建民族党项的侵扰。

党项之忧

党项是羌族的一支,又称党项羌。唐朝初年在今天四川及青海河曲各地设置了许多羁縻州府,同时委任党项各部酋长进行治理。后来因为吐蕃的强势逼迫,党项族陆续东迁至庆州,又另设静边州进行安置。

安史之乱以后,党项又陆续内迁至灵、庆、银、夏诸州。这一时期,党项经常与吐谷浑勾结骚扰大唐边境。郭子仪镇守西北边境时,为防止党项与吐谷浑、吐蕃联合入侵,上表朝廷将静边州、夏州等地的党项部众迁至银州之北、夏州之东,同时迁吐谷浑部众于夏州之南。自此称居住在庆州的党项族为东山部,在夏州之南居住的称为南山部,在夏州境内的称为平夏部。东山部、平夏部之中有一部分逐水草移居石州。因此,武宗李炎时期,党项族的势力可以说已东进至河东地区。

党项在兴兵骚扰唐境的同时,还经常以良马从唐朝边境换购铠甲,以肥羊换购弓箭。针对这个情况,当时鄜坊道军粮使李石上表朝廷,请求禁止商人将旗帜、甲胄、兵器等军需用品输入党项聚居区,而且规定有告密者将得到违禁商人的全部财富。

尽管如此,靠近唐朝的党项部族让然以很快的速度兴盛起来,商贾以丝织品与党项交易牛羊牲畜,沿边的节度使也因利所驱,与党项开展互市贸易,而且多为强买强卖,极为不公平,于是引起了党项人的怨恨。应该说,上述事件是党项侵扰唐境的一个导火索,随着党项部族侵扰规模的不断扩大,后来完全阻断了唐朝与西北重镇灵州、盐州的交通联系。

武宗李炎即位之初,对党项主要采取安抚之策,曾经任命三名侍御史分别主持党项诸部,效果还是不错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党项部族不再骚扰唐境,朝廷见边境没有战事,就召回了三位侍御史(“久而无状,寻皆罢之”)。

会昌三年(843年)十一月,邠宁节度使上报朝廷说党项再次侵扰唐境,当时宰相李德裕建议武宗李炎对其进行安抚。

李炎接受了李德裕的建议,以皇子李岐为灵夏等六道元帅,兼安抚党项大使,又以御史中丞李回为安抚党项副使,史馆修撰郑亚为元帅判官,带着诏书前往安抚党项部众。这是武宗李炎在位时期对党项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也是最合适的措施。因为从当时的局势来看,内有泽璐之乱,外有回鹘近塞,比起这两个大事,党项毕竟还是次要的。

党项就是利用这个机会,在会昌年间不断侵扰唐境。西北诸镇虽然有时忍无可忍而不得不进行反击,但由于没有统一指挥和部署,所以基本上毫无效果,等到李忱即位时,党项的侵扰已经越来越严重。

大中四年(850年)十二月,党项再次侵扰邠州。皇帝李忱抱着一反会昌之政的心态,在对党项的问题上决定采取强硬态度,任命宰相白敏中为都统,凤翔节度使李业、河东节度使李拭兼招讨党项使,合并进讨党项部众。

在大军出发之际,皇帝李忱在近苑对着百步之外只有一尺高的竹子发誓,如果上天让党项灭亡,现在就让自己射中竹子,如果射不中,自己就动用全国之力,一举荡平党项部族,绝不能将祸害留给子孙。结果李忱一发而中,将竹子射为两半,果然不久后就平定了对唐朝威胁最大的党项南山部落。